台灣政黨票與德國大不同

台灣的立委選舉是兩票制,每每說到政黨門檻常提到德國。最近大愛憲改聯盟的不分區提名立委洪美珍女士在年代政論節目談到,德國的國會門檻只有0.5 %的奇低國會門檻。這種說法,毫無根據也是大錯特錯。

德國的國會門檻與台灣一樣是5%,這是從1953實施以來就沒有改變的制度。德國過去在威瑪憲法時代,因為沒有這項限制,導致小黨林立,在政黨最多的時期多達17個政黨在國會。因為小政黨林立,也讓意見完全分歧,導致國會法案的提案無法過半,使得國會陷入癱瘓。最終終結這個癱瘓結局的就是集權統治的希特勒。當年的德國威瑪共和國僅存活了15年(1918─1933)。

美豬爭議不能棄科學於一邊

台灣國際協定簽得其實不少,然而簽歸簽,大小官員們興致一來,發言全視協定內容為無物,百無禁忌,一張嘴就被人瞧進腸子裡。便宜了外國來點油作記號,實在叫人捏把冷汗。

美豬議題一拋出,農委會率先表示為了食品安全與養豬產業發展,堅決不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食品安全聽起來頗有幾分道理,還能貼合國際協定的規範,但是誠實地表示就是為了保護養豬產業,等於坦白昭告天下,台灣就是在搞軟性貿易壁壘。對手國如果不好好利用這樣的自白(confession),還真是對不起自己。

5%的魔幻力量

若干年前,某便利商店通路高調主打「平價時尚,正在流行」的消費意識,商品本身沒有新意,差別在於換了包裝設計與行銷方式,以「白」為主視覺,以「SELECT」作為號召,主張懂得購買平價且優質的商品便是一種時尚的消費觀。近幾年,在台灣政治的通路上,也存在類似的「消費意識」,主張「白」、「素」,主張「質優」、「脫俗」,同樣造成選民在「消費認知」上的轉變,於是眼下幾乎沒有人能否認在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正在流行的事實。

選後無例可循的憲政危機

台大法學院顏厥安教授〈民主新局的憲政挑戰〉指出選後立刻要面對的憲政危機,引起許多回響。顏教授固然直指台灣憲政體制問題重重,但對選後新局的穩定,似乎仍願意相信我國憲法的法理與慣例,足以指導馬政府進入看守狀態。但筆者較為悲觀,顏教授數度以大法官解釋來主張內閣必須向新國會總辭的慣例,然而如果所指是大法官387號解釋,這個結論是有問題的。

「民主」大旗之下的潛台詞──2016大選,後318組織者對於公民社會的反思

三一八至今已近兩年,不論當時人們對運動的期待、想像為何,現下台灣的公民社會已走到這裡:部分「出關播種」的面孔或加入民進黨、或成為第三勢力參選,進入體制內的戰場,試圖將台灣政治由裡內翻新;留在體制外抗爭的人們,眼前仍是打不完的戰爭。經過了反服貿、九合一大選,現在馬政府仍動作頻仍,中國觀光客、馬習會、貨貿,種種手段無不流露出他們的急迫。或許,是該從後三一八「公民覺醒」、「進步力量」的美夢中睜開眼,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了。

當時的五十萬人,現在在哪裡?

日本為何不和台灣在慰安婦議題上和解?

近日日本在慰安婦議題上和韓國達成和解,日本向韓國道歉,並且同意撥出10億日圓設立基金會補償受害者。但對台灣未有同等表現,甚至連談都不想談,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有人認為,這是日本規避二戰責任,「死性不改」的表示,問題是日本已經承認招募女性擔任慰安婦的錯誤行為,不然也不用和韓國道歉。同時,日本從來未否認在台灣有招募慰安婦的行為。而只承認在南韓強徵女性,不承認在台灣或其他地區強徵並不會減少日本的戰爭醜惡形象。因此這一說似乎不能成立。

第二個常見的理由是日本要規避賠償責任。但是從日本此次和韓國達成的協議來看,日本沒有用別的名義來規避所給付金錢是「賠償」的行為,且韓方要求10億日圓,台灣所須賠償的慰安婦就人數上來看不會多於韓國,且10億日圓對日本來說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就算加上台灣也不會是多大的負擔,因此擔心巨額賠款因而規避賠償責任也不能成立。

第三個理由是台灣媚日親日,因此在這方面不會努力爭取,而韓國則反是。不過在馬政府執政的八年,對釣魚台問題的強硬不下於北京當局,高調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更是共見共聞,說馬媚日親日是沒有人會同意的。

【日本想想】 每場演唱會 都關於一顆星的成形

你覺得演唱會是什麼?音樂饗宴?視覺娛樂?對我來說,那是一場見證儀式,見證「星」的成形,看他如何從微弱的光點變得強大,綻放出耀眼的光彩,映照到你的心底,作為你不變的仰望,讓你溫柔地臣服。

會場內突然陷入一片漆黑,那是演唱會中難得的寂靜片刻,只剩下身邊的人尚未平復的氣息聲,提醒著自己方才的熱血沸騰,眾人一邊調整激動的心情,一邊無聲地等待著。這時螢幕上突然出現了佈滿粗糙粒子的影片,搖晃之間,影片裡拍下一位進行著街頭演唱的男孩,狂放的聲調和著吉他聲,聲量渾厚而清亮,漸漸,眾人聽出了熟悉的曲調,驚喜的歡呼聲此起彼落,但螢幕的畫面這時又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打在高橋優身上的白色聚光燈源,全場齊聲發出狂熱尖叫,很奇妙的,我卻覺得那個瞬間靜謐無比,又耀眼無比,讓人無法移開視線,他和影片中13年前的他一樣堅定地抱著吉他。

只是這回,沐浴在光芒底下的他,不再孤身一人。

轉過頭來看世界──從《我是五年級生》競選廣告談起

最近一支競選影片「我是五年級生」引起廣泛討論,影片色調陰鬱,只見一位男性,始終背對鏡頭,不斷穿插辛苦工作、早出晚歸的影像。五年級生說:「我用了大半輩子為自己的家和國家努力,為什麼今天在他們口中我成了壞人?為什麼他們說國家早已不存在?為什麼我的正義什麼都不是?」

創意無限的年輕網友旋即製作KUSO影片,片中一位低頭的年輕人說:「我是七年級生,我做錯了什麼?一個年輕人活到現在二、三十年,從來都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未來。我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敢奢望買車買房,只要有口飯吃,別讓我媽餓到就好。」

選舉愈到最後關頭,不只催票固票還要拉票,但是這樣的影片難免引發「操弄世代」的聯想。年輕人是永遠的反對黨,反對卻不等同於反骨;年輕人理想性高,厭惡舊政治的分贓,始終站在監督政府的一方。

【時事想想】 「沙──伊」衝突的蝴蝶效應

再一次,阿拉伯世界又陷入大亂鬥的漩渦裡,無法自拔。

年初,沙烏地阿拉伯大規模處死囚犯,其中,還包括什葉派教士尼姆(Nimr al-Nimr)。這一舉動,導致原本就不睦的沙國和伊朗雙邊關係公然決裂,中東各國開始紛紛選邊站,動盪的局勢更形惡劣。

「沙──伊衝突」如一隻蝴蝶,一振動翅膀,許多連鎖效應開始掀起波瀾。

敘利亞前景更黯淡

首先,是原本看似和緩的敘利亞內亂,恐將急轉直下,紛爭更陷惡化。敘利亞內戰已堂堂邁入第5年,去年入冬之際,敘利亞的「攸關方」,諸如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反抗軍、俄國、伊朗、美國、西方國家、沙烏地阿拉伯等,終於搭建了對話契機,於瑞士舉行會談。

【學與業壯遊】 擔憂不夠國際化、不夠有特色?大學也許該想更關鍵的問題──《大學的藝術》之十六

也許是因為在想想論壇寫了十餘篇「大學的藝術」系列,以及另十餘篇分析台、英、美大學經營的文章,最近有個機會,一個高教研討會議找我聊一個問題:到底台灣如何營造出具有「國際特色」的大學?在討論完之後,我想藉由幾篇文章,記錄一下我給他們的建議。這是第一篇。

首先,讓我們來拆解審視這個問題本身。「國際特色」不是一個合適的目標。就像在航海的時候,若你設定某朵雲作為航行目標,你一定迷航。航海時要以港口邊的燈塔、天上的北極星為定位,才能精確航行。而大學,該以什麼為目標定位?

先回到這些教授一開始提出問題的初衷吧。我們認為自己的大學不夠國際化、缺乏國際知名度、在國際上缺乏分量與吸引力感到焦慮,是嗎?在世界上,我們說不出台灣的各大學有什麼值得重視、不應忽視、讓人驚嘆的特色,對嗎?如果這樣,背後深層的原因是什麼?

國人都不買帳,奢談國際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