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裡的銅像

天氣好的時候,你會看到公園入口處,有一位老伯推著修理皮鞋的車子,在大樹下修理皮鞋,旁邊總會有二三個人陪伴、聊天,應該都是住在附近的人吧,我想。有時也看到有人拿鞋子來修理,不管是男鞋、女鞋,老伯都低頭辛勤地補綴。對於不修理皮鞋的我,不好意思走太近,覺得是一種冒犯。不管是鞋匠或顧客,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沒看過年輕人來修理皮鞋,也許,鞋子壞了,就直接丟掉了。

下午的時候,公園入口處會多了一個攤子,賣的是運動鞋,陽光下,花花綠綠的鞋子,像個台階,跳過一座滿是綠色草皮的公園,和不遠處熱鬧的街市呼應著。當然,下雨天的時候,公園裡沒有了運動的人,沒有了坐著輪椅曬太陽的老人,也沒有年輕的外籍看護工,只剩下一座高聳偉岸的岳武穆王雕像,雄踞公園,南面而威。

【時事想想】黃安和大衛鮑依

「台獨剋星」黃安最近真是出名,照三餐檢舉被他詮釋為台獨的台灣藝人,盧廣仲、NONO、周子瑜分別中鏢,在天安門秀支持蔡英文標語的、在韓國拿國旗的,無一倖免。很有氣魄的說要回台灣過年、和台獨戰到底,卻又很龜的請求白狼張安樂保護。種種小丑行徑,令人瞠目結舌。

這麼作雖然有點不敬,但黃安確實讓我想起最近以69歲辭世的傳奇歌手大衛鮑依(David Bowie)。黃安一輩子就作出那首難聽得不得了的爛歌,和近半世紀來橫跨多樣風格、甚至以跨性別形象風靡歌壇的鮑依,藝術成就當然是沒得比。但黃安為什麼讓人想起鮑依?源頭來自於鮑依逝世後,德國外交部在官方推特上感謝鮑依「為柏林圍牆的倒塌作出貢獻」。

布丁三姊弟事件的反思:階級翻轉的高牆

最近布丁三姊弟的事情在網路上罵聲連連,兩年多前跟現在的輿論風向形成強烈對比。網友憤怒的主因之一,是三姊弟依靠愛心脫貧之後,一面用奢侈品,一面仍然靠民眾愛心賺錢,於是說謊、濫用愛心成了理所當然的道德罪名。我想先排除個人道德爭議的部份,討論這件事情背後的階級翻轉問題。

讓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1. 這種輿論壓力會不會讓更多弱勢者只敢縮在「可憐」的形象中?

我和幾位夥伴曾經訪談過一些弱勢街賣人,這次事件就讓我想到其中一位受訪者的談話。這位大哥坐著輪椅,幾乎每天在外工作8.5小時,以販賣零食或簡單日用品維生。他說:

余思賢

作者為社會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與人生百味成員

政治與選舉中那些不必要的性別修辭

2016年還不到一個月,熱熱鬧鬧的總統立委大選,就迎來了三個以個人的性別與性別氣質為攻擊重點的新聞,分別是國民黨立委候選人丁守中批評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吳思瑤年紀已坐四望五還稱呼自己為姊姊,新黨黨主席郁慕明認為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單身比較狠,以及說對手林昶佐「頭髮比女人長心理不正常」的國民黨立委候選人林郁方。

【日本想想】 青春18:用鐵道串起說走就走的熱血旅行

日本北海道一座偏遠小車站,為了讓一位女高中生能順利上學,堅持營運,今年女孩畢業後,它也將在三月功成身退廢站的溫馨小故事,亦被台灣媒體報導,引起討論。車站牽起一段又一段的鐵道,把追夢的人帶往遠方,也把心愛的人送回身邊,編織出無數故事。而在日本,一張車票,就會是一段青春記憶。

喜歡到日本旅遊的人一定對JR PASS不陌生,但日本JR還有另一種車票,叫做「青春 18」。一年有三個時期限定販賣,一張日幣11850円(約台幣3400元),車票有五格,使用一格(約台幣680元),即可在一天中無限制搭乘JR列車,但它跟JR PASS不同的是,僅限乘坐車速較慢停站較多的普通、快速列車,可以五個人同時在一天當中使用,也可以一個人自己使用五天,無論要做為好友們之間的小旅行,或者自己說走就走的自由之旅,使用方式都很彈性。

台灣經濟為什麼沒有起色?因為我們還在讓孩子穿制服呀!

從一個故事說起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裡住了十個人。他們每天採集打獵、築房製衣,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他們在空地遇上了,覺得有個同伴彼此照應也好,於是相約聚在一起生活。原本他們維持著過去的習慣,每個人打理自己的生活,食衣住一手包辦。但很快地他們就發現,有的人熟悉山林、有的人手巧、有的人力氣大、有的人腦袋靈光、有的人天生一副好歌喉。

於是他們開始分工,熟悉山林的人負責打獵、手巧的人縫補修葺、力氣大的人搬運材料。他們發現,比起各自包辦自己的生活,這樣分工的效率變好了,基本生活所需變得更寬裕了。這時候大家發現,可以讓腦袋靈光的人設計一些工具,幫助大家用更聰明的方式做事。這下子生產的效率變得更好了,於是大家請好歌喉的人負責娛樂大家,讓日常生活多一點驚喜,皆大歡喜。

讓我們把金錢這個概念放到他們的生活場景裡,試著算一下這個小村莊的GDP。從一開始各自生活的場景,到後來互相分工,甚至發展新的分工的場景,我們會看到GDP一路上揚。而經濟活動,其實也就是這麼回事:每個人找出自己擅長、喜歡的事,和其他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論那是什麼,只要有人買單,願意跟你交換,經濟活動就會越來越活絡。

選舉真的重要嗎?──致318的青年行動者們

對許多人來說,這次的選舉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不只是單純的滅黨行動,更重要的是,讓第三勢力政黨得以抬頭,如綠黨、社民黨或時代力量,讓更多元的政治聲音在政治上得以嶄露,這是屬於體制內的鬥爭;但是,要小心選舉,台灣的代議民主是介於封建王權政治與民主政治之間的模糊地帶,為何與王權政治有關?因為通常在大多人投完票之後,你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投票投給的那個人實際上到底在做什麼,因為大多人只是憑藉著某個候選人的形象與意象去投票。

【學與業壯遊】 跳脫行政的僵化和枷鎖,大學突圍可以和餐飲事業學什麼?── 《大學的藝術》之十七

在過去的許多文章中,我從各種角度提出大學應該如何改善教學方法,把「人才培育品質」放在第一順位。我能想像大學經營者們要大吐苦水──我們何嘗不想好好經營人才培育?但大學的人事制度就是僵化,既缺少資源作為誘因,也缺少權限可以指揮引導,身為校長,也沒什麼方法可以影響一線的教學實務啊!

其實,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定要體制提供的資源和權力才能做事。體制之外大有門道可以造成改變;甚至,有許多極為重要的事,就是要透過體制外的影響,才可能長久深遠。而在這方面,也許台灣的餐飲事業可以給教育體系一些啟發。

校長本人親臨教育發生的現場

我看過不少成功餐廳、旅館的經營故事。這件故事,常有些共通之處。創辦人、CEO、高階主管⋯⋯會常常到一線實地觀察、品嘗餐點、和顧客交談、甚至親自執行服務。

【開往台灣的慢船】讓歸鄉車燈再次點亮跨世代台灣民主

台灣每逢選舉時的全國大移動,會不會是春節返鄉潮之外第二大的移動呢?那一輛又一輛長途巴士和一截又一截台鐵、高鐵車廂,在南下北上的車道、軌道上所散發出的燈光,應該和過去數十年來一樣,總在選舉前一夜的台灣島東西兩側,串成如同2004年「手牽手護台灣」一樣的光之鍊吧!無意間看了幾支催促青年返鄉投票的文宣影片和廣告之後,這麼問著自己。

如今政黨對年輕人的聲聲呼喚和催促,在僅有的投票記憶中似乎並不存在;1990年代,終究還不是一個年輕選票主宰選舉成敗的時期。或許當時年輕選票就很重要,但至少主流政治並不怎麼注意它。當時講究的是基本盤、中堅核心選民的硬碰硬對決,比的是誰能藉由紮實的地方組織烙出更多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