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為什麼沒有起色?因為我們還在讓孩子穿制服呀!

友善列印版本

從一個故事說起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裡住了十個人。他們每天採集打獵、築房製衣,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他們在空地遇上了,覺得有個同伴彼此照應也好,於是相約聚在一起生活。原本他們維持著過去的習慣,每個人打理自己的生活,食衣住一手包辦。但很快地他們就發現,有的人熟悉山林、有的人手巧、有的人力氣大、有的人腦袋靈光、有的人天生一副好歌喉。

於是他們開始分工,熟悉山林的人負責打獵、手巧的人縫補修葺、力氣大的人搬運材料。他們發現,比起各自包辦自己的生活,這樣分工的效率變好了,基本生活所需變得更寬裕了。這時候大家發現,可以讓腦袋靈光的人設計一些工具,幫助大家用更聰明的方式做事。這下子生產的效率變得更好了,於是大家請好歌喉的人負責娛樂大家,讓日常生活多一點驚喜,皆大歡喜。

讓我們把金錢這個概念放到他們的生活場景裡,試著算一下這個小村莊的GDP。從一開始各自生活的場景,到後來互相分工,甚至發展新的分工的場景,我們會看到GDP一路上揚。而經濟活動,其實也就是這麼回事:每個人找出自己擅長、喜歡的事,和其他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論那是什麼,只要有人買單,願意跟你交換,經濟活動就會越來越活絡。

透過這個極端簡化的故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濟活動要活絡,關鍵是重視多樣性。如果沒有挖掘出腦袋靈光的人,他們就不會有「工具」這種財富;如果沒有發現好歌喉的人,他們就不會有「娛樂」這種財富。如果沒有重視多樣性,大家擁有的財富總量和生活品質,也就不會向上提升。

有份工作到底是什麼意思?

過去我們總覺得找工作是要向外找,一堆人透過公司徵才或者公部門考試,向外找既有的工作機會。僧多粥少,總要有個標準來辨識能力、擇優錄用,可是能力這東西多麼複雜,要用什麼方式來辨識呢?於是我們走向了文憑主義,用學歷來當成能力的證明。就算學歷不能完全吻合需要的能力,至少證明了這個人已經在過去勝過了多少人。在這裡,主導的思維是競爭。

但我們應該透過上面這個小故事,思索一下工作的本質是什麼。如果那十個人把注意力擺在競爭,希望跟別人做一樣的事,但是做得比別人更好,那會發生什麼事呢?那麼他們之間不會產生分工,每個人會不斷精進自己獨當一面的生存技能,但他們就沒有機會體會到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工產生效能」有多麼強大,更不會有餘暇去開發工具、享受娛樂。經濟活動不會活絡,財富總量也相對低落。那十個人正是因為選擇了合作而非競爭,才開始發展出分工,帶來財富的提升。

既然社會是個不斷發展分工的動態組織,回過頭來我們思索一下工作的意義,其實就是結合自己的能力,在社會當中找到一個分工的可能性。找工作不該是單純的向外求索,也不該只把注意力擺在給定的工作崗位當中。

相反地,這首先應該是個向內探尋的過程:我到底有什麼特長,是可以拿出來改善別人的生活,和別人交換的?接著對社會不斷進行觀察和互動,內外反覆探索、校正之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這裡,多樣性的重要又再次彰顯出來:你恰好得要跟別人不一樣,才拿得出東西跟別人交換。在這裡,主導的思維是合作和互動。

這跟制服又有什麼關係?

說到這裡大家想必都已經明白,制服本身正昭示著我們的教育體系執著於追求單一性,要讓人在同一條道上競爭快慢輸贏。當然不只是制服,還有對儀容、行止、學習內容、思維方式的一整套規訓,其實都是在架設一個巨大的虛擬遊戲,讓人循著遊戲規則來比賽積分。把不一樣的人塞進老傢伙們設計好的模子裡,噴射成型。然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執迷於單一性絕對會導致悲催的後果,因為會衍生出需求和供給的萎縮。

供給層面的萎縮比較好理解:沒有那麼多不一樣的人,自然就沒有那麼多奇思妙想,不會有衝動或能力去創造各種服務,打造自己的立身之處。因為受單一性訓練出身的人,跟世界的關係是被動的。他們習慣於受到環境壓迫,基於必須、維生的理由來學習。

然而從需求層面看,正因為受單一性訓練的人習慣從必須、維生的角度看事情,他們在需求的多樣性也會相對貧乏。他們不會意識到思索人類文明發展的趣味、也不覺得文學、藝術、音樂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所以這方面的需求當然相對低落,需求低落也就意味著沒有交易的可能,沒有交易資源就不會流動,進而壓縮了多樣性生長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活動停滯的本質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整個社會缺乏多樣性的需求和供給,難以在物質生活不餘匱乏之後,發展出多樣化的分工。同樣地,青年低薪失業的問題也很容易理解,其實就是在社會從注重維生的單一性,轉向注重互動的多元性過程中,多樣性的供給大於需求,導致那些沉澱在老一輩身上的財富,難以向青年世代轉移。

即使在那麼多年的威權教育之下,即使我們的學校現在還以制服傳統為榮,年輕世代勃發的多樣性依舊歷歷可見。老傢伙們與其叫年輕人要爭氣,不如想想我說的道理,放手讓年輕人發展他們的多樣性,還有更重要的,多看看年輕人們不一樣的姿態,理解到財富不只有維生的層次而已。只有當多樣性勃發,世代之間的供需平衡的時候,經濟才可能有起色呀。

 

延伸閱讀:

關於教育的兩種基進想像

改課綱就會變成中国人?

關鍵字: 低薪青年失業工作低薪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