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賣空》:敲響示警的經濟大鐘

二〇一六總統大選後,順應未來總統領導人的指示,我選擇謙卑地進電影院觀賞《大賣空》,藉此瞭解二〇〇七、〇八年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究竟所謂為何?

《大賣空》原著作者是麥克.路易士──他曾以另一著作《魔球》聞名於台灣,該書介紹大聯盟資本額小的運動家隊管理者,如何觀察球員的成績與數據,集結小咖球員並打造球隊的勝利方程式。同樣地,《大賣空》介紹四名金融業界的小咖如何觀察數據,讓數字說話,進而與貪婪且虛胖的美國房市及其背後的銀行經濟體系對尬。換言之,該書描述的小咖基金管理者,顛覆一般人的謬誤印象:「美國聯準會怎麼可能會讓房市崩盤呢?」相反地,這些小咖們認為美國房市一定會崩盤,因此與之對作,故稱之為大賣空。

「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牽掛多少認同的困境?

「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這是蔡英文在總統選舉後的勝選感言裡,一句有力量的語詞。但是我想要問,如果有某些認同是潛在地認同暴力者呢?

尤其是台灣這塊飽受外來侵擾的土地,我很難假設有一方選舉贏了,大家投票決定了一些事後,各種解讀的儀式行為裡,就已經排除了國民黨在台灣歷史裡,自始以來各式統治讓人心理驚恐的舉動。雖然要去經驗對於威脅者的「認同」,這種認同隱含不自覺地出現仿同行為的現象,但因為它們出現方式很微妙,不是很容易馬上察覺。

例如,對於選舉後立法秘書處被大搜索的事,外顯是以涉及採購的案子而偵辦,但事後網路上的各式猜想裡,仍有前述的恐懼存在。這不是說不要怕就會消失的捕風捉影,因這種影子是真實無比的心理感受的呈現,如果只把它當做是小事,將會錯失了理解當前心理狀態的機會。

【眷村想想】 告別眷村 搬回眷村

1967年左右,村內盛傳,軍方已決定將光大新村眷戶遷往台中「大坑」,鄰居們也都有心理準備。暑假期間,剛學會寫信的我,還寄了一封離別信給同班同學常照倫。沒想到遷村計畫困難重重,後來不了了之。

經過多年,老爸53歲那年,終於有機會搬離眷村,在郊區買了房子,更是老媽多年夢寐以求的透天厝。

1982年夏天,我大學畢業回台中等當兵,那也是台中縣大里鄉、太平鄉毫無都市計畫,建商大量濫建、房屋品質不佳的年代。

這房子位於大里鄉「十九甲」,距離市區數公里,週遭仍有一大片稻田和菸葉田。如果沒有機車,搭公車往霧峰方向到「省農會」站,還得走路約20分鐘才能抵達,交通很不方便。

雖然只是建材普通的透天厝,售價88萬元,採分期付款,但對從小住在眷村的我來說已是豪宅。這房子接連好幾戶人家,每戶都有矮牆,進門右邊有小庭院可以種花草,一樓客廳連著餐廳和廚房,還有兩間臥房,非常寬敞。

上樓則有三間臥房、一間衛浴,老爸理想是三個兒子若娶媳婦,未來可各有一間房。雖然房間坪數都很小,但他多次念茲在茲,彷彿三代同堂是個美麗夢想。

紅色供應鏈的真正企圖是甚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幾個月來,中國政府所支持的紅色供應鏈併吞台灣企業的新聞甚囂塵上,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晶片設計與封裝兩大產業,中國的野心真是如此嗎?特別是,中國已經併購了新加坡的封裝廠,自行開發的手機晶片也已經使用在其品牌手機上。中共真正的企圖其實在台積電的尖端技術。為什麼會下這樣的判斷?

林維熊

作者為策略經濟學家,曾任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中國國民黨,學當個稱職的在野黨吧

從未在立法院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在116大選全面崩盤,立法院席次腰斬。中國國民黨除了必須徹底反省之外,更必須學習當個稱職的在野黨。在一片檢討聲浪當中,以奉行黨意以及人獸交論聞名的立委呂學樟先生所提出的主張,要「像民進黨這八年來霸占主席台、杯葛議事的動作,就是必要手段」,或許值得進一步關注。

過去民進黨多次霸佔主席台、癱瘓意識,中國國民黨千篇一律的回應是「民進黨不尊重民主」。到了近幾年部分黨籍立委甚至主張要院長動用警察權當場逮捕在野黨立委,讓中國國民黨得以利用人數優勢,任意通過任何黨團高層想通過的任何法案。如今立院席次反轉,也正好是這個在國會失勢的政黨,重新反省過去立場的機會。

民主與民意

首先,中國國民黨應該思考學民進黨到底是要學什麼。而要思考這個問題,就必須先進一步思考霸佔主席台這類違反議事規則的行為,到底在民主社會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慰安婦問題與台日關係正常化(三) ──戰後補償與轉型正義

慰安婦求償問題凸顯台灣社會對「戰後處理」與自身國際處境的認知極度貧乏。近日的「青山惠先求償案」(唯一被228基金會認定的外國受難者),中華民國內政部居然以台籍老兵與慰安婦為例,認為台日國賠訴訟沒有遵守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互惠原則」,不予受理,毫無人道考量。

若以1952年日華和約為準,國民黨政府並未依照第三條與日本進行政府間協商。若認為1972年日華斷交後日華和約失效可以不用談了,那日本當然也可以不用理會我方的索賠。即使如此,日本官方面對台籍日兵的民間興訟,不管過程中對於國籍認定有多麼冷酷狡猾,最後仍有人道考量的「弔慰金」之類的補償,即使金錢微不足道、無法彌補戰爭傷害。台灣號稱要「人權立國」,卻因為歷史認識與法律定位不明,完全無法自圓其說,反而斲傷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

KMT怎能消費「陳澄波」?

2016總統大選,國民黨空前慘敗,總統候選人朱立倫請辭國民黨主席;代理國民黨主席的前嘉義市長黃敏惠首次主持中常會,不只呼籲台灣人民再給國民黨一次機會,還引用已故畫家陳澄波的名言:「有熱情才有溫柔、有勇氣才能自由」,鼓勵黨員同志一起努力。

筆者前年和去年曾在【想想論壇】年分別寫了〈請教故宮:「陳澄波」是怎麼死的?〉〈為何課本沒有「陳澄波」?〉二文。兩篇文章都是嚴肅又沉重的歷史故事,卻有超過十萬的點閱分享。很多人告訴我,因為文章他們才認識台灣國寶畫家「陳澄波」,他們知道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竟曾發生如此令人髮指的歷史血淚。

國民黨,沒有資格提陳澄波。

國民黨,更沒有資格消費陳澄波。

「政權交接」:人性與品格的反射!

政權遞嬗是項嚴肅又殘酷的過程;既將交出權位的一方不捨不甘、擔心害怕,既將接收權位的一方勃勃壯志、捨我其誰。「政權交接」真的是一場考驗人性與試煉品格的政治儀軌。

上行下效、風行草偃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以58.45%的得票率、大勝對手2,214,065票,贏得台灣第四次的總統直選,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屆總統。

當時的扁政府,為使政務順利交接、維持政局穩定與社會安定,在政權交接相關法令尚未完備之際,便能依循憲政精神與民主常規,參照當時已有政令法規與2000年政權移轉的經驗,開始著手政權交接的業務。

慰安婦問題與台日關係正常化(二) ──日華的戰後處理與台灣慰安婦問題

日韓慰安婦問題繞了好一大圈,終究還是得回到1965年體制來談。那台灣呢?1952年《日華和約》還是1972年「日華斷交」?法律界線的劃分其實也牽涉到東亞和解問題中,「台灣」該如何發聲的重新再定位。

事實上,中華民國政府從未出面幫台灣的戰爭受害者對日談判要求賠償。光這一點,就與1965年日韓基本條約天差地遠!1952年,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簽訂《日華和約》(中日和約),結束戰爭對立狀態,和約議定書載明中華民國自動放棄對日本求償。但戰前台灣並未與日本交戰,故於第三條言明,日本國與國民在「台灣及澎湖群島」的財產和請求權(債權),日後必須以「政府對政府」的形式另行協商(「特別取極」)。此乃公產私產處理問題,與戰爭賠償無涉。1972年斷交前,日本政府曾依據此第三條,接連於1960、1962、1965年三度致函國民黨政府要求協商,皆未獲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