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術】 25年不見天日的太陽花:顏水龍

2014年太陽花學運風起雲湧,大學生和公民團體反對黑箱服貿,占領立法院。向日葵有向光性,又稱作「太陽花」,學生們希望能照亮黑箱,也期盼台灣未來能如同太陽花一般,迎向光明,太陽花因此成為學運的象徵物。

顏水龍(1903-1997)是台灣前輩畫家,晚年他曾接受外界訪問,被問到他最喜歡自己的哪一幅作品?顏水龍的回答是:「台中太陽堂的『太陽花』」。但是這幅「太陽花壁畫」卻因戒嚴被封了25年,在威權籠罩之下不見天日。

西元1903年,顏水龍出生在台南下營,七歲時父母相繼去世,顏水龍卻很爭氣,公學校畢業後進入台南州教員養成所,學成之後他再度回到母校台南下營公學校擔任教職。有時意外而美好的機緣,總能為自己的視野打開另一扇窗。顏水龍在學校裡受到一位同事澤田武雄的鼓勵,他決定到日本學習美術。

台灣國寶畫家 廣告設計第一人

想想書摘:老祖母的身教言教

(以下文字摘錄《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 第一章第二節)

我自從呱呱落地後就受老祖母的扶養,白天纏前纏後、寸步不離,與老祖母如影相隨,夜裡也跟老祖母睡在一起,直到十九歲離家赴東京留學為止。我還記得六、七歲時,半夜若睡不著覺,會抱著老祖母問說:「死亡之後,我會往哪裡去?能跟阿嬤一起嗎?」老祖母總會回答我:「好好睡吧!一定會做伙,囝仔人不要想東想西。」說起來很奇怪,囝仔子為何會想到「生死問題」?這恰似表示我這個囝仔心肝,已經完全依靠老祖母的呵護了。

老祖母為了要我快睡覺,常唱囝仔歌給我聽,到現在我仍記得一、二首老祖母常唱的搖籃歌,如:

《賣豆菜》

台灣應該如何為下一次登革熱疫情作準備

登革熱疫情終於傳出好消息。2016年1月8日,負責登革熱的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佈解散。這是好消息,因為它象徵疫情已低到不需要這個中心的存在。然而,台灣在2015年登革熱疫情中所付出的生命代價,仍遠遠超過史上任何一次登革熱疫情。至2015年12月23日止,已有44000人遭感染,209人死亡。此外,預估登革熱在2016年春天還會爆發,而且疫情更加嚴重,台灣防疫工作應該全力以赴。

Jonathan Schwartz

紐約州立大學New Paltz分校教授與亞洲研究計畫主任

談野島剛的「新世紀台灣電影」

日本《朝日新聞》社資深記者野島剛2015年底出版的新書《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評析2007年以來主要台片,以日本觀點論述近十年來台灣電影復甦的文化與歷史面向,如台日關係、外省族群、本土風情、舊日情懷、記錄片發展、社會問題探討等,精準描繪並具體定位「新世紀台灣電影」。

此書可與2013年出版的《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參照來看,編著者黃仁前輩,為金馬獎二十多年來頒發終身成就獎和特別貢獻獎唯一專業影評人得主,其定義的「新台灣電影」,除了野島剛的「新世紀台灣電影」,還包括1980年代的「新電影」以及1990年代的「新新電影」,並著重其語言面相,也就是台語的使用和台語文化的呈現。

【台灣與世界】 城市咖啡館 ・ 世界暖暖蛇

對旅人來說,一座城市的靈魂,其實很簡單,就是一間除了可以歇腳,還能有感覺、有味道的咖啡館而已。

旅行何嘗不就是一種台語所謂「去逃」的概念,或者就是一種「暖暖蛇」(亂亂走)的隨意漫遊行徑。在台南市民族路和國華街附近的普濟街裡,就有這麼一家「去逃」(tshit-thô)咖啡館兼「暖暖蛇」工作室(Café Flaneur),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享受躲在古都毫不起眼小巷弄間裡,卻能悠遊各國的視野和情懷。

【眷村想想】 纏足的老婆婆

由於老爸在光大一村屬年齡最輕,童年的我對左鄰右舍大人都喊「伯伯」,或加姓氏稱王伯伯、劉伯伯或張伯伯,更年長的則稱「爺爺」。對家庭主婦則以王媽媽、吳媽媽或陳媽媽區分,其中,有兩位外省老太太因為年紀大,鄰居都喊「婆婆ㄆㄛˇㄆㄛˊ」,我也跟著喊「婆婆」。

鄭宗明爺爺家和我家一樣,都住五權路259巷,相距約20公尺。鄭婆婆七、八十歲了,瘦瘦高高,裹小腳,經常包髮髻、身著黑色衣衫長褲。家裡空間窄,卻四代同堂,常在屋外乘涼聊天。

我年紀還小,和婆婆家人不熟,每天上下學經過鄭家,也僅輕輕點頭即快步離去。我比較好奇的是婆婆的纏足,曾在某個夏天傍晚,看過幾次她坐在門前小椅子,將一層又一層的布解開來,鬆綁一陣子後,再一圈又一圈的包裹回去。

對於鄭爺爺和他兒子與媳婦的長相,我迄今已毫無記憶。聽老爸說,鄭爺爺兒子是軍官,女婿也當上校。我則對婆婆唯一男孫和孫媳婦印象深刻,這男孫個子矮,新娘嬌小,生出的曾孫身材一模一樣。

鄭家男孫也是當職業軍人,在水湳機場任職,1985年左右,少校退伍後,成了計程車司機。至於鄭爺爺和婆婆何時去世?可能是我到台北求學期間,因此毫無印象。

進退兩難的蒙藏委員會何去何從?

對大部分的民眾來說,蒙藏委員會大概是個陌生的單位。如果對它有點印象的話,大概也只是停留在《壹週刊》踢爆的高薪蒙藏委員翹班新聞。這個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成立的神秘單位,其實在「行政院組織改造」計畫中早已被規劃為待裁撤,其業務將與陸委會進行整併,但礙於諸多原因,至今遲遲未果。然而,這個等著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部門仍是具有員額65人、年預算1.2億的行政機關。究竟何時得裁撤無人知曉,面對未知的明天,能做的似乎只有預算照編、業務照推,在導演喊下「卡!」之前都不可以停。

林楷翔

作者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目前從事藏文以及佛學翻譯。常被朋友們戲稱為佛家法西斯,但實際上其實是以慈悲、希望、愛為基底的進步本土。現旅居印度。

一次換七個──新政府的大法官提名方程式

總統、國會大選後,民進黨確定完全執政,除蔡英文拿下總統寶座外,民進黨更是首次於國會獲得過半席次,一舉翻轉國會。除了5月20日新總統上任外,目前大家注目的焦點莫過於2月1日新國會開議的立院龍頭之爭。但全面真軍提醒大家,可別忘了今年還有個觀戰重點,就是黃茂榮、陳敏、葉百修、陳春生及陳新民等5名大法官的任期即將於今年10月底屆滿,蔡英文可以在今年提名7位大法官

等等,為何5位大法官任期屆滿,卻可以提名7位大法官?請繼續看下去。

首先來個前情提要:

在1997年第4次修憲之前,無論是憲法本文第79條或是當時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均是規定「司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大法官若干人」,直至第4次修憲後才於增修條文第5條明定「司法院設大法官十五人,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