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 緊急救援180小時(下)-我們的惡夢,家屬的悲痛

悲傷的白板

前進指揮所裡,掛著一面冰冷而悲傷的白板。

白板塞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每個字代表著每位家屬通報協尋的受困家人。白板旁,黏貼著一張更殘酷的黃紙。左側標示著待救人數、救出人數;最右側的,則是持續在增加的OHCA(到院前死亡)。

每多填上一個OHCA數字,救災同仁的心情,就再跌落一次谷底。

前進指揮所設立後的前3天,家屬多聚集在辦公室前,張著焦慮、急迫的神情,望著自己心愛的親人是否已被救出。前進指揮所亦是救災指揮官賴清德市長的駐紮地。家屬一看到賴清德,宛如在汪洋中抓到一條救生艇,企盼這個「鐵人船長」能把受難家人全部救起。

第一天如此、第二天如此、第三天亦同。賴清德總不厭其煩向家屬說明,每一棟、哪一層樓的搶救進度。在賴清德的腦袋中,他記得每一個家屬的臉龐、姓名、亟欲尋找的受困者名字,及其所受困的樓層和區域。

【時事想想】 緊急救援180小時(中)-災區最美的心

進駐災區後第一小時內,維冠大樓災變現場的「前線指揮所」隨即啟動。這個前進指揮所是在緊急狀態下,市府向鄰近住戶商借來的。

當市府人員向屋主提出借用申請時,曾姓屋主二話不說,操著台南腔台語,展現台南人的阿沙力性格:「好,讓你們用」。旋即打開鐵捲門,清空一樓空間,方便10多位救災指揮人員進駐。

這一駐紮,長達9天,每日24小時不間斷運作。即便在除夕夜,前進指揮所仍燈火通明到清晨。像曾姓屋主這樣無私奉獻的住戶和店家,絕非個案。

當市府人員或救災人員向災區周邊10多戶一樓店家和住戶提出救災申請,以便作為家屬休息室、媒體中心、物資存放處、指揮中心、救難人員休息室時,他們全在第一時間內答應,未曾遲疑。

這場救災,是一場全國民眾共同投入的「支援前線」大作戰。

災變後的第5小時,現場手機網路仍嚴重堵塞,我必須轉往附近的崑山國小,想辦法進行通聯。

【人心人術】 一生傳奇,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

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6載,卻為台灣留下永遠不朽的國寶藝術;身為台灣人,你一定要認識的藝術家。

黃土水(1895-1930),出生在台北艋舺祖師廟的後街(今日的萬華),他出生的那一年,也是日本治台的第一年。

黃土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人家,「生食都不夠,那有通曝乾」,他直到12歲才有機會進入公學校讀書。老天卻是如此捉弄人!也在這一年,黃土水的父親去世,母親只好帶著他投靠同母異父的哥哥,他也因此轉學到大稻埕公學校。

或許是老天的安排吧!大稻埕街上有許多佛雕店,而黃土水的哥哥是一位木匠,他因此耳濡目染,無形中對雕刻產生興趣。家境清苦的黃土水,後來考取國語學校師範部,他在「美術」和「手工」的表現特別優異。畢業展覽時校長看到黃土水自學創作的雕刻作品驚為天人!惜才的校長對他說:「你應該要去當藝術家,當老師太可惜了」。校長不只熱心地幫黃土水寫推薦函到東京美術學校,還幫他申請到獎學金,要他不用操心學費。

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

【日本想想】 軍艦島、犬島廢而不棄──日本廢墟經驗談

位於基隆的阿根納造船廠,雖然早已廢置不用,仍是許多當地居民與廢墟迷的私房景點,但15日下午突遭拆除,縱使有基隆市長林右昌臉書即時震怒,怪手一下,早已無力回天。為什麼這類憾事,總等到被破壞摧毀後才驚覺、才惋嘆呢?以下來分享我所認知的日本,如何面對「廢墟」。

【學與業壯遊】 事業才是人生重頭戲,「產業領域」課程怎麼教?──《大學的藝術》之二十

無論在大學就讀哪一類學科領域,在發展個人事業後,都要經歷打散、重新選擇、再次積累的過程。大量的畢業生,帶著某科系的思維、知識,進入乍看不相關的產業,承擔看不出明顯關聯的職能──學工程的進入行銷或業務、文學系的進入企業、資訊背景的也可能轉考公務職。在畢業後發展事業的選擇,難度、複雜度、挑戰性,一點都不亞於一次學測指考。

學校可以如何幫助學生做好準備、瞻望未來?也許可以考慮:「產業領域」課程。

產業領域課程的重要性

工程領域學生,既然要進企業,要選擇產業,也需要懂得商管、文社商管領域學生要進入產業和企業,遲早也要理解產業的運作與實況,例如半導體科技、房地產開發、餐飲旅遊業、觀光烹飪及旅館等等。這些,都是所謂的「產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

【時事想想】 緊急救援180小時(上)

地動山搖

2月6日清晨3:54,我莫名驚醒,有種忐忑的不安,彷彿有大事正在醞釀。

3分鐘後,住家整排透天厝像坐在一塊波動的海綿墊上,劇烈搖晃,牆壁轟然作響;天花板的吸燈被震得搖搖欲墜;路上車輛,被搖得警報器大作;原本漆黑的窗戶,瞬間亮燈。靜謐的黑夜裡,依稀聽到有鄰居驚恐大叫:「大地震了!」

接著,臉書訊息聲不斷響著:地震、地震、地震。數分鐘後,更令人驚恐的照片迅速在網路散播開來:台南數棟龐然巨物的大樓倒塌了!

小年夜清晨,6日清晨3:57,高雄美濃發生芮氏6.4強震。但震度5級的台南,卻遭受到一甲子以來,傷亡最慘重的震災衝擊。自此,台南市政府的災防系統,啟動了9天、長達200多小時的災害應變機制。

藍森

作者為0206維冠大樓救援行動的救災人員

【開往台灣的慢船】新華社禁用語將台灣推離了中國

曾有體育記者形容過採訪某次大型賽會遇見新華社的經驗,他說,整體感覺十分「驚悚」,因為台灣的每一個新聞單位都幾乎是單兵攻擊,新華社則活像是派出了一個連,要懂俄文的有,要懂韓語的有,要會說西班牙文的也有。結論是,中國什麼沒有,就是人多。

新華社身為一個13億人口極權國家的官方喉舌,預算之豐沛和人才之廣大,是不用懷疑的;諸如中央電視台等官媒,也是相同的狀況。不過我倒是經常揣摩著,在這個新聞自由總是排名全球倒數前幾名的國家從事新聞工作,究竟是什麼滋味,又如何能感到自豪。

特別是在兩岸新聞部份,其實台灣也有國家通訊社,但中央社寫什麼不見得能代表國家、政府立場,新華社等官媒的內容則幾乎被當成字字珠磯一般的計較。事實上,它也確實近乎字字珠磯,因為沒有經過國家審批的內容,是不會公開發佈的。

台南地震救災裡的人性:歷史傷痕處理的心理遺跡和紀念碑

災難後要救的是什麼?

天地可以包容人,但也是無情的。災難無情,做為有情的人類要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才是救災呢?災難後要救的是什麼,除了有生命的人和動物之外,顯然地由這次台南在地震後的處理過程,我們也看見了一些不同價值更明確浮現出來,試著以文字將它們描繪出來,雖然任何價值都涉及選擇,而且是主觀的選擇。

不是不哭就是好的,也不是一定要哭,每個人有自己的過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意味著早年的創傷經驗,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經過了以前種種事件,變成目前的狀況和反應。這些反應的總合裡都已經蘊藏著,台灣人的歷史傷痕處理的心理遺跡和紀念碑。

重見北門,人文才有天光

被「禁錮」長達三十九年的台北「北門」,終於在忠孝橋引道(北門高架橋)拆除後「重見天日」。在筆者看來,北門重現的意義不僅止於交通,更具歷史與文化的深刻意涵;同時,也啟發某些關於「人與城市」的哲學思考。

北門又名「承恩門」,建造於清光緒10年(公元1884)年,是目前世上僅存的閩式碉堡城門。它既見證老台北「大稻珵」的興衰,同時也見證台灣從清領、日治、國府遷台到民主化發展等百年滄桑歷程,其深具歷史意涵,毋須費言。

過去百餘年,北門曾二度面臨拆除的危機,不論是日本政府或國民黨政權,拆除的理由均與都市更新有關。但從符號學的觀點來看,建築本身即帶著相當程度的隱喻功能。北門既名「承恩」,並以清代閩式風格、碉堡式建構展現其時代性與功能性,復在外廓鐫刻「巖疆鎖鑰」碑文,其政治寓義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