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邊緣】美濃地震想起美濃水庫

2月6日凌晨規模6.4的高雄美濃地震,造成台南慘重災情,今年台灣人的春節就在全民祈禱救災順利的時光中流逝。引發美濃地震的斷層並非原本位處該區附近的旗山、六龜與潮州等斷層,而是和2010年同樣規模6.4的高雄甲仙地震一樣,屬於未知的盲斷層。

2010年的甲仙地震造成340間校舍損毀、超過50萬戶停電、8處古蹟與歷史建築受損,以及96人受傷。不過,2016年的美濃地震卻造成慘重的傷亡。2010年的甲仙地震讓未知的斷層現身,斷層裂縫從甲仙經美濃、高樹再到六龜,地表裂隙主要則是集中在美濃東南方一帶,地表裂縫密集處離預定的美濃水庫位址不遠。

素人崛起替美國大選拉開了序幕

台灣在上月中剛結束總統選舉,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總統初選,民主黨兩強相爭的態勢明顯,共和黨除了川普暫時一枝獨秀外,其餘候選人的戰況仍屬混沌。至今為止,已進行的初選—愛荷華州和新罕布夏州,受到全美矚目,但選戰才剛開打,在這兩場告捷的候選人,不見得能在最終出線,美國政治的瞬息萬變,十足玩味。

先談談共和黨在這兩個禮拜發生了什麼。二月一日的愛荷華黨團會議,克魯茲拔得頭籌、川普屈居第二、魯比歐躍升前三,跌破眾專家眼鏡。但克魯茲陣營選前放出耳語,誣指同黨的卡森醫生會退選,搶食福音派選票的動作,被批評有「作弊」之嫌;川普當晚的敗選演說,倒是難得展現了他也有「謙卑」的一面;魯比歐意外的亮眼成績,甚是驚豔,不負其「政治金童」的美譽。

往日崎嶇還記否? ──災後心理重建

就在小年夜凌晨,南台發生「26」強震。我們共同歷經災傷時刻與黃金救援時間的拉扯,媒體不斷報告罹難者、存活者和失蹤人數,將苦難化約為數字。事實上,每一個苦難都是獨特的苦難,但沒有獨特的苦難,如此看似悖反的命題,正適切描述苦難的處境,從未被完整紀錄書寫,只是階段性的詮釋。創傷所造成的震驚,仰賴一套包含歷史、政治、媒體等複雜機制所構成,無法透過心理病理邏輯予以單一性的理解。救災現場的急迫性、高壓力和危機應變策略,反映出災難倫理的困境,發現遺體暫不處理而優先搶救可能的生還者,是煎熬的現身情態。

【阿力想想】《阿母擱底厝內》

漆黑中,歐巴桑的回憶勉強支撐搖搖欲墜的世界,
恐懼與她的童年,妥協與她的婚姻,波折與她的生意,還有她的家庭。
歐巴桑想不到任何詞彙足以形容她的家庭,除了那個不孝女。

 

「那個查某囝仔,三八得要死,去年吵架完就從沒回過家。
她從小就是太好命,頭殼攏是沒有用的垃圾,盡做些沒錢工。唉!為什麼我生這款囝仔?都是像她爸,也不會替自己打算,浪費青春。講不聽,查某沒有查某的樣子,講沒幾句就給我發脾氣。脾氣這麼硬,我看她老爸死後,還能有幾個男人受得了。」

 

郭婷玉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內地想想】夜市的成功秘訣

新年假期來臨,又到了闔家大小走春的時候。今年想要來南投逛逛的朋友們,遊程中可能都多了一個行程「逛村子」—可能是草屯的「寶島時代村,或者是溪頭的「妖怪村」,甚至是新開張的竹山「桃太郎村」。上個星期,新景點「桃太郎村」試營運,湧進大量人潮,周圍交通癱瘓。與之相呼應的是,藏在深山裡的「妖怪村」一年可以創下200萬人次遊客。

「桃太郎村」開幕大塞車上了新聞後,許多人紛紛批評,放著南投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純樸人情不去欣賞體驗,卻在中央山脈裡建塑膠假山假水。也有有智之士出來反駁,認為這樣的批評太「何不食肉靡」了,坐在辦公桌空調房裡的人,不能體會寒冬挖竹子去賣的人的辛酸,誰不希望有個穩定小生意可做呢。兩方都很有道理,不過,更現實的是,在新年假期中這些村子裡的遊客是大排長龍,車輛塞滿了往竹山溪頭的道路。

有法無人憐的考古遺址

去年靠近年末時,因為蘇花替代道路在興建過程中所引發工程與遺址保存間的爭議造成社會輿論的討論,考古家與工程單位為著誰才是造成蘇花替代道路工程延宕的罪人互相指責,社會輿論則環繞著遺址指定、移動附屬設施、尊重搶救發掘三點討論。日前民間團體前往交通部前舉行記者會,交通部回應更改路線需要付出大量金錢及時間成本,但仍承諾將思考移動附屬設施的可能性。文化部則以遺址須先獲得地方政府指定,才有辦法進入國定遺址審定的程序為由,認為應由宜蘭縣政府完成指定程序後,中央才有後續動作。於是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便回應已進入指定程序中,並於一月底通過將其指定為縣定遺址。這一切似乎都符合法的程序,但是也因為一切都符合法的程序,更加看到台灣考古遺址在這之間的無援及政府部門間的平行世界。

江芝華

作者現為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考古學、石器分析、空間分析。對於任何穿梭時空的「物」特別有興趣,質疑任何所謂的「自古以來……」的看法。

黨政協商裡民意與民益的平衡

立法院剛上班第一天,原本選前被供為國會改革之首要的「黨團協商即時全程公開」終於試營運。有趣的是,在這之前先開了一個是否要全程公開協商的不公開會議。於是各大政論節目開始討論即時全程公開協商的好處壞處。條條列列盡是不無道理,已經讓人看了不知公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私以為,也許可以從當初希望即時公開協商的初衷來討論。

彭敏軒

作者是對政治熱衷旅居美國的軟體工程師,對於程式開發與城市開發同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