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台灣經歷第三次政黨輪替,同時更經歷第一次的議會輪替。過去的兩星期,相信大部份民眾都在鼓舞氣氛中認定國家的政治氣候及生活環境將有所改變,但在歡笑過後,新政府的架構組成卻令筆者有一份無形的擔憂。
今次大選,蔡英文獲得689萬4744票,遙遙領先朱立倫300多萬票,民進黨更首次在立法委員選舉取得立法院113席中的68席,這次選舉綠營絕對是技術性擊倒藍營。但上屆選舉,馬英九和國民黨同樣是大勝,與今屆民進黨同樣可在建制層面中組織強勢政權,而選前媒體不斷強調的第三勢力則未能形成,未能對新政府造成實質上的牽制作用。除非蔡英文政府順利完全兌現競選承諾,新政府可能只會是新國王換上了新衣,恐怕民眾有機會要再一次爬進立法院。
第三勢力中,時代力量能夠取得立法院中的其中5席,但同樣是新興政團,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最終則全軍覆沒,其實是反映出民眾心目中的社會實況,漸進式改革路線或許更能配合他們的需要。由「太陽花學運」反黑箱服貿開始,民眾的本土意識抬頭,矛頭直指畏懼中國大陸的經濟侵略,亦配合近年國際社會中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興起,就如歐洲各國均抗拒接收來自中東和北非逃避戰火與政治迫害的難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