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新華社禁用語將台灣推離了中國

友善列印版本

曾有體育記者形容過採訪某次大型賽會遇見新華社的經驗,他說,整體感覺十分「驚悚」,因為台灣的每一個新聞單位都幾乎是單兵攻擊,新華社則活像是派出了一個連,要懂俄文的有,要懂韓語的有,要會說西班牙文的也有。結論是,中國什麼沒有,就是人多。

新華社身為一個13億人口極權國家的官方喉舌,預算之豐沛和人才之廣大,是不用懷疑的;諸如中央電視台等官媒,也是相同的狀況。不過我倒是經常揣摩著,在這個新聞自由總是排名全球倒數前幾名的國家從事新聞工作,究竟是什麼滋味,又如何能感到自豪。

特別是在兩岸新聞部份,其實台灣也有國家通訊社,但中央社寫什麼不見得能代表國家、政府立場,新華社等官媒的內容則幾乎被當成字字珠磯一般的計較。事實上,它也確實近乎字字珠磯,因為沒有經過國家審批的內容,是不會公開發佈的。

近日網路上傳起了這一篇「媒體從業者必讀!新華社公佈第一批禁用詞」文章,文內規範中國新聞記者在描寫兩岸關係時的用語,台灣網友均嘖嘖稱奇,尤其是針對「不得將海峽兩岸和香港並稱為兩岸三地」,以及「不得將台灣、香港、澳門與中國並列稱為『中港』或『中台』」。如果要並稱,必須寫為「大陸與台灣」或「內地與香港」,因為「台灣與祖國大陸為對應概念」,而「香港、澳門與內地為對應概念」。

其實這並不是「新」新聞,而是舊聞,但是由於它實在太離奇古怪,每隔一陣子在網路上流傳,還是引起大量議論。其中有許多部份,台灣人都十分熟悉,例如絕不稱台灣為國家,對「總統府」、「立法院」、「行政院」等台灣機構名稱均需加引號,不出現「中央」、「國立」等字樣。所以我們讀中國對台灣的新聞報導,總是面臨引號快和文字一樣多的爆笑情況。

這些零零碎碎的規定,其實目的就只有一個:不得延伸出台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的解釋,而且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省。換句話說,無論檯面上大家怎麼說、怎麼「表達善意」,在這些規定修改之前,國民黨政府一直強調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根本是不存在的。

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幾點,第一是台灣許多藝人喜歡動不動就稱中國為「內地」,依照此準則,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第二,規定中也說不得稱「港澳台遊客來華旅遊」,而應稱「港澳台遊客來大陸(或內地)旅遊」。這讓我想起,民進黨政府執政期間,外交部文書一律稱外賓「訪台」,但馬英九上台後馬上改為「訪華」,台灣和中國都說自己才是「華」,「華」到底是哪裡?「華」又是什麼?真是有趣得很。第三,中國管很大,連不得稱台灣為「福摩薩」(Formosa)都納入規定,連Formosa都礙著他們,莫名其妙。

不過,以上這一切都來自於2002年中國中央對台辦公室、外交部與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所發佈的《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這份文件更是全面的規範了中國如何稱呼台灣的官方、民間單位與人士,乃至語言與原住民──例如不能是「台語」,而只能是「閩南語」。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看,娛樂性很高。

這些笑話的背後,隱藏著的正是中國對台工作失敗的主因。大家總愛說,北京直到太陽花學運爆發之後,才驚覺過去八年來的對台工作簡直是亂七八糟,被國民黨牽著鼻子走、被陰了。也有人很愛說,去年的新加坡馬習會,是習近平如何的把面子擱在一旁,展現了善意。但我們只要想想,連撤彈這種被形容為假議題、撤完隨時可以再佈署回去的假仁假義,習近平都懶得講了,連最基本的對台灣用語、稱呼,都絲毫不放鬆了,究竟中國什麼時候展現出善意了?

台灣人不是笨蛋,習近平和馬英九再怎麼握手,或是未來繼續和蔡英文握手,說些筋骨相連、兩岸一家親的蠢話,都不及一次又一次的黃安事件、周子瑜事件、張懸事件、東京影展事件,也不及一次又一次的在國際場合羞辱打壓台灣,對台灣人來得更加清晰。如果說台灣愈來愈遠離中國,那是因為在這一字一句、一言一語的日積月累之中,中國將台灣推向更遠之處。

但一碼歸一碼,在這份媒體規範裡面,還是有可取之處,尤其是對於藝人、商品、殘疾人士與病患、犯罪嫌疑人等新聞用語的建議,恐怕是台灣這個新聞自由國度該感到汗顏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