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為何總是一片藍天

這篇文章,重點是在於陳述小英總統故鄉屏東的一個山地小區域所呈現原住民支持國民黨的樣貌。同屬山原立委的高金素梅委員與孔文吉委員和平原選區的選舉生態也因著組成族群的不同而不在討論範圍內。還有,如果內建看到國民政府、國民黨這幾個字會心臟病發的,請小心服用,只是不看或許會錯過點什麼我們沒有思考過的角度。

記得幾年前曾在陳其南老師的課堂上聽過一個有趣的觀點,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由於日本人將殖民地當作國土進行治理,將明治維新後日本化的西式教育與科學制度帶進台灣,台灣在當時已先被帶進國際社會與現代化思潮,以及啟發或觸動當時被殖民者更深化的「民主」思潮,地方仕紳領著民眾靠著台灣民族主義準備轉化台灣成為民族國家的運動。

杜韋漢(Cegaw.Tuthivang)

戶籍謄本登記為魯凱族,Adilri部落貴族家族子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原漢通婚下的孩子,每到原漢衝突之時就很難定位自己到底該罵爸爸還是念媽媽的不孝子。

慰安婦問題與台日關係正常化(一)

台灣國內討論慰安婦問題時,習以韓國為參照點,認為政府官方軟弱、民間社會普遍「親日」,無法舉國凝聚價值共識,致索賠求償無功、公道與歷史正義難以彰顯。媒體也嗜血聚焦於自願與否的發言、831軍中樂園的類比究責等與實際求償運動無關的口水戰輪迴。我支持台灣的戰爭受害者求取賠償/補償,但必須搞清楚求償對象與方向,以及主其事者的失職。本文先概述日韓慰安婦協議的重點,再比較台灣慰安婦議題的異同,認為求償問題反映台灣對自身國際處境、「戰後處理」與黨產問題等「轉型正義」的關聯認識貧乏,也突顯了戰後台日交流的危機與認知空白。

一、日韓回歸「1965年體制」傳統國際法秩序

「政權交接」:我們是先進國家嗎!?

政權遞嬗在封建、專制、威權、獨裁的時代中,往往是暴力與血腥的祭典。交出權位的一方是武力鬥爭下的落敗者,攫取權位的一方是武力鬥爭下的勝出者;落敗者是要掉腦袋的,勝出者就往往手上沾滿血腥。民主政治的好處便在於政權轉移的過程中或許是吵吵鬧鬧、亂七八糟的,但是卻可以不必付出大動干戈、腥風血雨的沉重代價。

不管是武力鬥爭還是民主選舉,維安在位的國家元首或是既將接位的國家領導人都是項嚴肅的大工程。在美國,這項任務是交由「秘勤局」(U.S. Secret Service) 擔綱;「秘勤局」的探員不具有軍人身分,但是「秘勤局」卻有著準軍事組織的編裝與組織,其訓練強度與任務難度並不遜於美軍各軍種的特種部隊。在中國,這項任務是交由「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擔綱;該局編制上屬解放軍總參謀部,但受中共中央辦公廳節制,號稱是中共的「御林軍」。在台灣,這項任務是交由「國安局特勤中心」擔綱;納編了總統府侍衛室、警政署警官隊、以及憲兵指揮部的相關單位,是一個混合了軍警交織的彈性編組。

隊長!貴官是混甚麼吃的?

民進黨大選勝利後的兩岸交流──以台獨的進步價值,瓦解大中華民族主義

我首先在此祝賀台灣人民通過長期的社會運動和進步價值推廣,在一月十六日終結了國民黨的統治,並期待未來兩岸能夠在對等務實的基礎上發展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但是共產黨長期以來的大中華主義洗腦教育對兩岸和平發展製造了巨大的障礙。

前幾日赴韓國發展的周子瑜因在節目中手持從小到大被教育要認同的國旗而遭到黃安舉報和網民圍剿,最後被迫道歉。而早前被中國政府綁架的香港書商李波雖持有英國護照和香港護照,中國政府仍然不顧外交抗議將其稱為中國人。

周子瑜沒有說話

在討論周子瑜以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看一個影片:(時間約為44:00),這隻影片是來自中國的一個節目叫《我要上春晚》,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想要上春晚的人來接受評審團的評價,並由網友票選、節目製作、審查小組等共同決定當中哪些人氣表演節目可以上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簡稱央視春晚)[1]。這個影片是韓國紅極一時的國民女團T-ara上節目的影片,雖然我對韓國女團不熟悉,對T-ara也僅有其招牌歌曲《Bo Peep Bo Peep》被台灣藝人王彩樺改編成《保庇》這個印象,但看到這一幕仍不禁覺得有點感傷,因此上網查詢了相關新聞後,發現其已被中國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兒子王思聰簽下,現正於中國發展。

明天過後,台灣政治將走向何方?──「大眾主義政治」(Populism)作為第三勢力的唯一出路?

第三勢力在台灣近年來一連串的大型公民運動中迅速崛起,從主打白色力量而在2014年高票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到以全新風貌加入2016大選的時代力量、綠社盟、基進側翼等,大量不曾踏入政治圈的素人快速組成各種新興政黨進入了台灣的政治領域。

這一波由公民運動所帶領的地三勢力在台灣的政治版圖中突然崛起的效應,是許多這幾年來活躍於公民運動的組織者和學者努力的結果,他們大多認為這一股社會力的變化意味著台灣公民社會的興起,訴求進步價值的政黨開始能夠在政治上社到台灣選民的期待,因而開始嘗試踏入政治。

然而,為什麼這些同樣訴諸公民社會進步政治路線的新興政治力量,會在選舉結果上命運各異?便成為了選後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

若扣除至今為止許多人所分析的包括人選知名度、選戰路線和選舉策略、與民進黨的關係等因素之外,事實上筆者會想從更結構性的方向來看,解釋為何柯P、時代力量會贏,而諸多公民與知識份子所期待的綠社盟卻沒有獲得眾所盼望的成果。

【開往台灣的慢船】我所認識的蔡英文

她不是個第一眼就會讓人喜歡上的人,平心而論,可能看了十眼也不會喜歡,我甚至不喜歡她的貓(史努比是狗,怎麼會喜歡貓...)。她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讓大家荷包滿滿,她有很多堅持簡直會讓人氣死。但如果蔡英文能夠讓台灣找回對政治人物那分失落已久的信任,對這個挑戰重重的國家來說,那或許已很足夠。

曾有一段時間以記者的身份來看蔡英文。基本上,她和90%的台灣人一樣不喜歡記者,因為你知道,記者無論如何就被認為是一群斷章取義、無中生有、指鹿為馬、沒事找事的人。我沒有什麼可以述說的小故事,不過純就新聞採訪而言,小英大概是記者的噩夢。

多數人討論小英的「非典型」,往往忽略了這個面向,而它是很重要的。民進黨人在媒體圈是公認的「好相處」,上到黨主席、大老,下到黨工志工,口舌伶俐的雄辯人物宛如過江之鯽,能聊愛聊的人更多,他們深知宣傳的重要性與媒體的功能,一開口宛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人也好找。民進黨之所以長期被認為在媒體上占便宜,來自他們這種即使會被惡搞還是樂於與媒體為友的政黨文化。用英文來形容,這叫作media savvy。

大選之後,社會運動應該何去何從?

2016年1月16日晚上8點30分,蔡英文自行宣布當選為總統;爾後中選會公布數據也顯示蔡英文及陳建仁以6,894,744票,56.1234%的得票率當選為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

英仁當選了,民主進步黨所代表的泛綠陣營也過半了,但之前往往與政府對抗的社會運動,何去何從?

有人會說社會運動並不是單純民進黨的運動,而是一種持續監督的力量,怎麼會因為大選過後而有所改變?

在這之前,我要先就社會運動的特質來做一些粗略的分類,這也是筆者一些見解,僅供大家參考,並非唯一準則。

永遠的反抗者

第一類社會運動,就是永遠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持續衝撞體制的社會運動。

這些運動著名的例子有人民民主陣線、工鬥、綠盟等等,據筆者觀察,這類型的社會運動通常都跟工運及環運脫離不了關係。

【時事想想】 老K黨需要的,不是找「國民黨的蔡英文」

在今年的總統和立委選舉中,準總統蔡英文在台南市囊括67.5175%得票率,是全國最高得票率的城市。同時,台南也開出開出全國最高票(15.37萬票)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

從過去10年來的大選地方選舉脈絡來看,台南似乎就是鐵板綠一塊。但真是如此嗎?

台南是國民黨的艱困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