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生於高雄哈瑪星,目前是學生,興趣是攝影、發呆跟喝青茶。
2016年1月16日晚上8點30分,蔡英文自行宣布當選為總統;爾後中選會公布數據也顯示蔡英文及陳建仁以6,894,744票,56.1234%的得票率當選為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
英仁當選了,民主進步黨所代表的泛綠陣營也過半了,但之前往往與政府對抗的社會運動,何去何從?
有人會說社會運動並不是單純民進黨的運動,而是一種持續監督的力量,怎麼會因為大選過後而有所改變?
在這之前,我要先就社會運動的特質來做一些粗略的分類,這也是筆者一些見解,僅供大家參考,並非唯一準則。
永遠的反抗者
第一類社會運動,就是永遠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持續衝撞體制的社會運動。
這些運動著名的例子有人民民主陣線、工鬥、綠盟等等,據筆者觀察,這類型的社會運動通常都跟工運及環運脫離不了關係。
這類型的社會運動,我姑且稱他們為「永遠的反抗者」。他們不但不會為了任何因素與大型政黨妥協(現台灣大型政黨,多因為其為求民意的最大公因數,因而稀釋及犧牲了許多理念跟想像),還會堅持自己所奉行的運動理念,持續其所為。
但也因為其社會議題的專業性、特殊性(之所以說是特殊性,是站在普羅大眾的角度來看;這些議題可能是與他們切身相關,但卻因為資訊稀少而使得他們覺得特殊),以及主流媒體及議題的排擠效應,這部分社會運動的聲音其實非常不容易被聽見,客觀來說並不是相當有力道。
這部分的社會運動極少會因為大選因素而力量驟失,故我將此文重點放置在等等筆者要談的第二種社會運動──抱有政黨期望的社會運動。
抱有政黨期望的社會運動者
這部分的社會運動(者),主要是建立在相信某政黨會帶給大家有更好的改變,而建立的。
現今台灣許多社會運動的力量,多是建立在類似上述的價值觀上,期望泛綠陣營會帶給大家改變,因而在此期望上建構出社會運動。
之所以許多社會運動與泛綠陣營有所關係,在於其理念頗為相似,社會運動主打議題訴求,泛綠陣營則能就他們也能認同的理念及議題去做政策面上的打擊。
分進合擊,一拍即合
而這些社會運動出現的契機,多是因為「官逼民反」──「官」是泛綠陣營的對立面,「民」就往往會由這類社會運動來做代表,不僅政治正確,還站在政府的對立面。
而站在政府對立面的社會運動,帶有政黨理念的運動者不僅能與前述的「反抗者」一同分進合擊,還能與泛綠陣營相互支援,為社會運動帶來許多資源及參與者。
而這些資源與參與者,恰巧又是反對力量中不可或缺的大勢力。
坦白說,目前台灣許多社會運動的參與者,與泛綠陣營的支持者有很大重疊,甚至小於後者,而今天綠色完全執政,這些泛綠支持者還會像以往一樣「反政府」嗎?
我想基於這份相信,反對的力量會銳減許多,進入了所謂的「社運黑暗期」。
何去何從?
基於政黨期望的運動者,不是不好,只是隨著其所相信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後,監督力量往往變得溫和、再者是失去了原先的力量,為執政黨護航、更有甚者會站在社會的對立面,本來在街頭併肩作戰的夥伴,一夕成為了高牆兩端的敵人。
當初說好的公平正義呢?難道就要因為泛綠陣營上台而被拋在一旁嗎?
在此,我想對這群基於政黨期望的運動者說,若你們真的希望這個心目中的新政府能夠有所作為,請你們持續做好做滿,監督的本分及力道一丁點都不能少。
社會運動參與者陳為廷在擬參選苗栗立委補選時,曾經說過一句話:「不要相信我不會變,不要信任我,沒有一個政治人物值得被信任,希望所有人參與一起監督我」
縱使有時會狠不下心批評自己所信任的,但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唯有互相激勵,這份信任才有價值,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