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 在鑽石與灰燼中都能綻放光芒的Joan Baez

友善列印版本

1960年代歐美各地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學生運動,孕育出無數令人重新反思社會結構與權力的思潮,而隨著當時大眾文化的興起,搖滾樂也發揮了它引領風潮的力量,許許多多搖滾歌手用歌聲唱出青年人的心聲,更唱出一波又一波反抗的力量。

其中最負盛名的,或許正是201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民謠搖滾歌手Bob Dylan了。一首人人傳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 早被視作60年代反戰運動的象徵,桂冠加冕的榮耀更是不在話下;然而,另一位比Bob Dylan更早出道、終身奉行維護人權、傾全力參予社會運動甚至被拘留入獄、同時也在年近80時仍創作音樂不輟的女歌手──Joan Baez,卻常只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個「曾經是 Bob Dylan女友」的印象,直到2017年入主搖滾名人堂,才確立了她對搖滾樂的貢獻。

Joan Baez和Dylan同樣是在1941年出生,她的父親為著名的墨西哥裔美國物理學家Albert Baez,使得她通曉西班牙文;母親Joan Bridge Baez則是蘇格蘭裔;Baez一家在Joan很小的時候,便成為基督教新教貴格教派(Quakerism)的信徒,這個備受壓迫的教派,對平等、權力、自由、和平等概念特別強調,也深入關心社會事務,因此也奠定了Joan和姊妹們從小便反戰、關心社會運動的態度。

Joan在童年時期獲贈一把烏克麗麗,自己學會了彈奏一些福音和藍調歌曲,更發現了自己天生的好嗓子;然而,當時她那社會精英階級的父母卻有著「玩音樂會染上毒癮」的觀念,這卻也無法阻止她在13歲時深受民謠歌手Pete Seeger的歌聲感動、開始練習演唱、並在16歲時自己買了第一把Gibson原音吉他。17歲時,父親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職位,全家人搬到當地,Baez雖然註冊了波士頓大學,卻在念了六個星期之後便中輟,決定自己從事民謠、人道政治的研究,並朝民謠音樂界發展。

有些對Joan Baez的介紹寫著,她是受到Bob Dylan的影響,因此才「開始對政治產生興趣」、並參與社會運動,且靠翻唱Dylan作品而走紅;其實,光看她的成長背景,便知道以她的家學淵源、以及極早便受賞識、立志出道的經歷,與其說是被Dylan影響,不如說是她影響了Bob Dylan才對;1959年著名的新港音樂節上,她自彈自唱立刻一炮而紅,1960年她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並在紐約舉辦個人演唱會獲得滿堂彩、嶄露頭角之際,Dylan甚至尚未來到紐約,還是個在明尼亞波里的小酒吧裡演唱的大學生呢。之後,兩人在1961年結識,Dylan才在隔年發行首張大多是翻唱古老民謠的個人同名專輯,當時的光彩卻也比不過1962年《Joan Baez in Concer》t專輯的發行,同年11月23日,她甚至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故事人物,而Dylan卻是要到隔年發行了全部都是自創曲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才以”Blowing in the Wind”成為反戰歌曲的最具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民謠搖滾之父,奠定了無可撼動的地位。

Joan Baez翻唱Bob Dylan - 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說穿了,在那個時代,人們想要的英雄,絕對不可能是一位女性,因此到最後發光發熱、坐上崇高位置的是Bob Dylan;而Joan Baez最為人群所記憶的,卻變成了那首紀念她和Dylan一段情的名曲”Diamond and Rust”。 但是,Joan Baez一路走來,卻始終不屈不撓,不以明星或偶像的身分而自滿,而是持續在創作中融入社會議題、並不斷親身參與各式各樣的人權與社會運動,堅持著她的理念。

Joan Baez - Diamonds and Rust

Joan Baez參與的活動不勝枚舉,從1964年開始,她便以各式行動抗議越戰、要求撤軍、抗議種族政策,1965年與人合作在加州成立一所「非暴力抵抗」學校,1966年與馬丁路德金一起抗議學校種族隔離政策、要求減免死刑;這些持續不斷的活動,也使得美國當局視她為眼中釘,也因此在1967年底,因為與其他人一起抗議封堵國防部入口而被捕,被判入獄九十天,然後在一個月後獲釋。她在獄中結識了另一位著名的社會運動家David Harris,1968年與他結婚(後來於1971年離婚),不但多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也持續投入全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包括為希臘地下反抗組織、北愛爾蘭和平組織及其它流亡愛國者義演、參與組織由婦女及兒童參與的反戰示威並包圍國會、在西海岸發起了國際赦免組織並為其義演、親自在美軍猛烈空襲期間,前往河內向美軍戰俘發送聖誕禮物等。越戰結束後,她也多次參加反核冷戰示威遊行、抗議對同性戀的歧視等。1988年,她以特邀嘉賓的身分參加了國際特赦委員會舉辦的巡迴演出,1989年五月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演唱會,後來的總統哈維爾也列席其中,並聲稱Joan Baez對其後進行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後,Joan也寫了一首名為「中國」的歌曲,譴責當時的暴力血腥鎮壓;2015年3月,她和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一起獲國際特赦組織頒發最高人權獎。

Joan Baez - Donna Donna (1960)

當然,這些驚人的記錄,足以證實Joan Baez是多麼以自己的生命投入這些人權、社會運動,而她那天賦的美麗高亢悠揚嗓音,以及卓越的詞曲創作才華,使得她的歌曲如風,如霧,如雨,溫柔而廣袤地滲入每一個角落、滋潤了所有聽者的心靈,聽到了她想唱的感覺、思考與理念;例如收錄在首張專輯中、被多國歌手翻唱的名曲”Donna Donna”,翻唱自猶太民族的一首以色列民謠,歌名在以色列語言中含有自由的意思,其中唱著:“Calves are easily bound and slaughtered小牛註定要被宰殺 /Never knowing the reason why從來不知道為什麼 /But who ever treasures freedom但又有誰會珍惜自由 /Like the swallow has learned to fly像燕子得學會飛行一樣”;出生便知道自己命運就是被宰殺的小牛,以及在天上自由飛翔卻不知其可貴的燕子,哀傷優美的歌聲中蘊含深深的體悟與省思,自然能觸動千千萬萬顆心靈,這其實也正是搖滾樂撼動人心力量的最佳驗證,無怪乎她終於在2017年4月7日得以入主搖滾名人堂。

1980年代初期,Joan Baez曾和Steve Jobs交往(是的,就是那位蘋果的Jobs),當時二十來歲的Jobs對她十分迷戀,儘管當時Joan Baez已經四十出頭,Jobs卻仍向他求婚,但Baez認為自己已經過了生育年齡,因此和Jobs只維持朋友關係。這段八卦插曲其實在某方面也說明了這位樂壇長青樹歷久不衰的魅力;至今,Joan Baez仍持續以驚人的體力創作、演出並進行人權相關運動,至今已發行超過三十張作品。繼2008年發行、大獲好評的《Day After Tomorrow》之後闊別十年,2018年三月,已經77歲的她,再次發行新專輯《Whistle Down The Wind》;那天生的好嗓音依然撼動人心,更多了一份歲月淬鍊的溫柔;一路走來,放眼搖滾樂壇,又有誰比她更能發揮民謠為人民發聲的力量?

Joan Baez - Whistle Down The Wind (Official Audio)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