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在泥濘中踩著高跟鞋前行──PJ Harvey 《PJ哈維:戰地拾音錄》

友善列印版本

身處這個瘟疫與權力鬥爭蔓延肆虐的年代,我們都在沸沸揚揚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掙扎求生;然而,種種壓迫、不公、抗拒,其實早已深植在表面看似進步富裕的文明社會中,此時此刻,見到搖滾女神PJ Harvey的電影《PJ哈維:戰地拾音錄》,更令人有著深刻的感觸。

1969年生於英國,本名Polly Jean Harvey的PJ Harvey,從小在搖滾樂迷父母培養之下修習多種樂器,1988年19歲時便加入由John Parish在1983年成立的樂團Automatic Dlamini,1991年更與團中的Rob Ellis與Ian Oliver離團成立「PJ Harvey」三人組合,以硬式叛客與嘶吼的樂風嶄露頭角,並於獨立廠牌Too Pure旗下發行了一張名為〈Dress〉的單曲,大獲樂評賞識,1992年的《Dry》更以情慾賁張的慾念、渴望,唱出女性特有的強力情感,在國際間引起熱烈迴響。

PJ Harvey - Dress (Dry album)

1993發行的《Rid of Me》更是強大無比,PJ Harvey甩髮的專輯封面堪稱史上經典,音樂展現出益發粗礪、狂燥、情慾奔放的沛然魅力;1995年的《To Bring You My Love》則是PJ Harvey 與前團員拆夥後,單飛的首張作品,由John Parish、後叛客名團 Bad Seeds、音樂大師 Mick Harvey等知名製作人擔綱,紊雜喧囂的叛客外表下,更顯出鮮明的女性特質,毫無掩飾地展現出女性情慾最具張力的一面,不僅在全球各地獲得廣泛的成功,更被Spin 雜誌選為1990年代最偉大的專輯第三名。

接下來,1998年的《Is This Desire?》繼續著慾望的母題,卻也開始顯露出深沈和詩意,這種表現方式更延伸到21世紀後,益發充滿哲思、情感內斂自省的音樂形式──從充滿都會成感的《Stories from the City, Stories from the Sea》,幾乎獨自一手包辦、自行演奏並單獨製作的《Uh Huh Her》,2007徹底捨棄暴戾激昂的搖滾元素、以鋼琴伴奏、充滿靜謐復古色彩的《White Chalk》、以及2011年充滿歷史鉅觀、審視大英帝國古老榮光的《Let England Shake》,都顯示出PJ Harvey不斷成熟、自省的心靈,以及更為寬廣的人文視角,以及不止息的搖滾精神。

PJ Harvey - The Wheel

就在《Let England Shake》的廣袤視野獲得各界極大好評、更榮獲水星音樂獎年度最佳專輯大獎之後,在2011- 2014年這段期間,PJ Harvey偕同知名攝影師兼導演謝默斯.墨菲(Seamus Murphy)一同走訪了科索沃、阿富汗等戰火綿延的地帶,觀察了當地底層民眾的生活,探訪他們對戰爭的種種情緒;同時,他們也訪問了一項位於美國華盛頓、名為「HOPE VI」的計畫;這個整修老舊住宅與貧民窟屋舍、以免成為罪犯溫床的計畫,到頭來卻反而使得原本居住當地的人無力負擔房租而被迫搬走,PJ Harvey傾聽了當地孩子們的種種聲音,把他們的種種生命經驗,轉為歌曲的創作靈感。

接下來,她在2015年來到倫敦的Somerest House廣場,架起了公開的透明錄音室,讓所有人都可以在為期一個月內,看到她與製作人Flood、John Parish等人錄製歌曲的過程,最終成果即是她的第九張個人專輯《地下希望工程》(The Hope Six Demolition Project)。電影《PJ 哈維:戰地拾音錄》,則正是這段珍貴過程的紀錄。

PJ Harvey - A Dog Called Money

阿富汗是一個身處戰事將近半世紀的國家,歷經美蘇入侵、塔利班武裝組織的統治、賓拉登的獨裁政權等,加上眾多宗教文化與種族上的衝突、各種嚴刑峻法的束縛,人民長期生活在動亂中,過著與現代文明脫節已久的貧困生活,大多數時間更是不知為何而戰;而位於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的科索沃,則是長久以來塞爾維亞人與信仰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嚴重衝突的地方,在蘇聯解體後為尋求獨立,曾在1998年3月爆發嚴重衝突,塞爾維亞軍隊進入科索沃,進行大規模的平叛,造成20多萬的阿爾巴尼亞穆斯林成為難民,引起歐洲難民危機,更造成舉著西方人道主義旗幟的科索沃戰爭,最後才終於在2008年獨立。想脫離祖國、爭取獨立、只被部分國家承認、進不了聯合國、凡此種種的血淚史,對身處台灣的我們來說,實在是有太多可借鏡之處。《地下希望工程》有著如此嚴肅的背景,卻以詩意、人性為著眼點,謝默斯.墨菲在《PJ 哈維:戰地拾音錄》影片中,以隨興散逸的方式,和PJ Harvey走訪阿富汗與科索沃的鄉間村落,記錄著戰火綿延下依然動人的自然風光,走入尋常百姓家,與他們一起飲一杯粗茶;同樣也看到那些戰火中的人民,在戰亂中失去親人、刻骨銘心的傷痛;而在各種不同民族文化衝突與交融中,從傳統衍生的種種音樂,當然也是她們紀錄的重點,參訪他們的傳統樂器與即興的演奏,都進一步成為PJ Harvey的創作養分,將那些樂器的獨特聲響融入歌曲中,更注入她獨特的搖滾張力,訴說著戰的人民無奈的悲傷,以及反叛與祈求改變的力量。

PJ Harvey - Chain Of Keys

《PJ 哈維:戰地拾音錄》中的另一份影像重點,則是走訪了華盛頓的黑人貧民窟,在美國種族衝突益發熾盛的今日,尤顯令人感慨──PJ Harvey聆聽著孩子們訴說著自己直接而粗糙的夢想與希望──金錢、女人,靠音樂出名等,而對他們來說,饒舌歌曲彷彿就是日常對話般的自然而然存在;而就在這些孩子生活的鄰里,卻也隨時有犯罪、槍擊、生命威脅等等諸多情事與他們擦身而過,即使這是全世界最富裕的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種族等議題,仍衝擊著許許多多人的生命。謝默斯.墨菲和PJ Harvey並未在《PJ 哈維:戰地拾音錄》中以長篇言詞探討、議論這些議題,或注入任何嚴苛的批判,而是在充滿詩意的環境背景上,近距離地讓這些土地上的人民自然而然地發聲,然後,這些走訪的歷程,便成為PJ Harvey一首又一首歌曲的內容,在錄音室集結眾人之力,在搖滾樂的本質之中天衣無縫地揉入各地樂器、古調、地方詩歌,成為擲地有聲的全新樂種,慢慢完成整張《地下希望工程》;專輯錄音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次行動藝術,在為期一個月的同步錄音展示,讓遊客既旁觀又主觀地參與諸樂手們的集體創作,共同催生了這張充滿批判性的作品。

PJ Harvey -Dollar, Dollar

《PJ 哈維:戰地拾音錄》原片名「A Dog Called Money」,典故來自片中華盛頓特區黑人社區中幫派女孩的愛犬,期盼藉此帶來好運與財富,讓她能安於溫飽、有朝一日得以逃離貧困。事實上,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始終以科技的飛快進步、日新月異而昂首自傲;然而生活富裕甚至過剩浪費蔚為主流的同時,戰爭、飢餓、資源不均、貧富殊異等嚴重的問題,卻依然存在於世界許許多多的角落,從中東、東歐乃至美國首府,PJ Harvey的批判性,便直截了當地表現在她走訪的行為、創作的歌曲之中;《PJ 哈維:戰地拾音錄》正是一部記錄了這位勇於在泥濘中踩著高跟鞋昂首闊步前進的搖滾女神,如何以搖滾樂天生具備的批判本性,為世界上種種在發生中的不公不義發聲的過程,毫無矯情的人道關懷、詩意如畫的動人鏡頭,反而更充滿讓人追問與省思的力量。

PJ Harvey - The Community Of Hope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