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社運
嚴婉玲
五月 21,2016
就職典禮的表演究竟錯在哪裡?
520總統就職大典的表演內容引起諸多議論,包括司儀對原住民的敘述用詞顯然流露白浪的漢人高位思考,紙風車劇團在講述台灣史的「台灣之光」及講述民主運動史的「民主進行曲」表演內容粗糙、錯誤百出、且想像貧乏,史觀也不斷跳動,前者有人說簡直就是國立編譯館時期的台灣史想像,後者則從典禮前幾天彩排流出的標語照片開始即造成熱議,最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抽掉幾個較敏感的抗議標語就當交差。...
政黨政治
皓皓
1 月 18,2016
大選之後,社會運動應該何去何從?
2016年1月16日晚上8點30分,蔡英文自行宣布當選為總統;爾後中選會公布數據也顯示蔡英文及陳建仁以6,894,744票,56.1234%的得票率當選為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 英仁當選了,民主進步黨所代表的泛綠陣營也過半了,但之前往往與政府對抗的社會運動,何去何從? 有人會說社會運動並不是單純民進黨的運動,而是一種持續監督的力量,怎麼會因為大選過後而有所改變? 在這之前...
社會安全
王法明、劉惠中
1 月 01,2016
海上的人:社會運動的世代差異
船在開,時代往前推進,社運圈也同樣在改變。只是我們不一定有意識到。 不,我並不是要談跟黨外時代的差距。這個差距,尺度不到二十年,甚至有可能不到十年。身在其中,回頭才突然發現,身邊人群的互動的方式好像已經改變了。 不過十年的時間,社群網站的互動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汲取資訊、接觸人群的門檻下降許多。只要一個人在八卦板上面作夢,...
政黨政治
萬庭威
11 月 02,2015
社運與民進黨間的恩怨情仇
總統大選近了,國道收費員自救會在民進黨黨部前的抗議再度捲起邊緣社運界與該黨的相互怨懟。然後,今年同志大遊行也成為運動外力向參與遊行的民進黨(而國民黨並未參與此次遊行,亦未對性與性別議題表態)抗議的場所,並連結工運訴求與性工作的訴求加強譴責遊行隊伍中的民進黨,更升級原已累積的怨懟。 國道收費員向民進黨抗議並提出訴求在我看來相當合理。畢竟ETC是跨越扁馬兩個政府的國家延續性政策,...
楊索
12 月 24,2014
【時事想想】陳為廷二度侵犯受害者
為什麼你們對社運明星這麼寬容,對於沒有權力(劉喬安),一路被壓著打,一路想要提出事實的人這樣嚴苛,這是甚麼社會? 以上是一列模仿的套句。 陳為廷受訪時主動說出兩次性騷擾女性的案件,根據他的公開道歉聲明,他是基於不想讓選民有受騙的感覺,而在正式登記參選前,受訪時「覺得是適當的時間,所以順著採訪的事把它講出來。」他並說誠信是政治人物的基本原則。 我不想討論太多層面,或寫一篇...
社會安全
許回
1 月 15,2014
【時事想想】誰的社運?無所不在與被迫不在的再寫
經過2013年公民運動的風起雲湧,我們經歷了大埔案、華光社區與文林苑的土地徵收爭議,我們也穿梭而過了關於媒體壟斷、服貿黑箱、核四與洪仲丘的場合,這些運動的本質直指公民社會的核心價值,以一己之力悍衛所深信的價值—那些不被國家發展的神話,經濟成長的迷思所魅惑的信念—,但於民主的認識仍模糊的台灣社會而言,若能夠有系統化的組織集結帶領,也許我們不再僅只羞澀的上街呼喊,而更能夠感到一種難以言明的共同體快感...
張任宏
11 月 25,2013
只有抗議者該為議題失焦負責嗎?從臥軌、脫衣到丟鞋
近日來丟鞋抗議層出不窮,苗栗縣長劉政鴻、總統馬英九及行政院長江宜樺都曾先後被當作投擲的目標。許多人認為應理性和平表達意見,避免暴力行為才不會讓議題失焦。然而,模糊焦點到底是抗議者的行為、媒體的報導還是觀眾自己的選擇呢? 首先,從新聞媒體的角度來看,不論紙本或電視媒體都分別被版面跟時間所限制,勢必只能擷取事件片段報導。日前江宜樺院長觀賞「看見台灣」,...
洛書
10 月 18,2013
以市民為邊界的再政治化:1985聯盟的觀察分析 (三之二)
能夠停留在原始路線的1985 既然1985在做的是一個「再政治化」的工作,那麼另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出:它的路線在哪裡? 雖說1985與其他近年出現的運動有著種種不同,但是路線取徑其實沒有相差太大。我認為近年來青年社運的系譜,大多是以反父權/反威權為起始。比方說個人感受到學校、社會的壓迫,或是體驗到國家對人民的壓迫,而體會到自己與同儕缺乏反抗的能力與手段,進而踏進這條路(...
政黨政治
洛書
10 月 16,2013
以市民為邊界的再政治化:1985聯盟的觀察分析 (三之一)
前言:脫離事件化與社運的理解責任 在1985聯盟的「十月十日天下為公」行動中,濟南路大會的人數大約是四千至五千人,最多絕對不會超過六千。 我一向有在運動現場用自己的方式計算「實際人數」的習慣,但是用這樣的描述方式作為開頭,當然有其原因。720與803的白衫軍行動雖然人數極多,但我們基本上還是可以把其看做是「事件化的運動」,這類運動的模式大致上便是起因於政府/當權者的顢頇,...
歷史書寫
郭秀鈴
8 月 27,2013
從公民運動反思中產階級與造反有理的意義
我不喜歡胡攪蠻纏、更不喜歡耍嘴皮子、或吊書袋,但被誤讀、被誤用、被抹黑是個很難讓人淡定的考驗。看到這幾天媒體上、網路上關於近日社運/學運的熱烈討論,加上我在《想想論壇》的〈從「803白T送仲」到「818拆政府」的省思〉一文中,提及對中產階級的反省所引發的後續迴響,我覺得當下,有幾個點迫切地需要被思考和釐清。畢竟,假若我們(官與民)都有共識要奉行西方民主概念和機制,那麼,...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