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民為邊界的再政治化:1985聯盟的觀察分析 (三之二)

友善列印版本

能夠停留在原始路線的1985

既然1985在做的是一個「再政治化」的工作,那麼另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出:它的路線在哪裡? 

雖說1985與其他近年出現的運動有著種種不同,但是路線取徑其實沒有相差太大。我認為近年來青年社運的系譜,大多是以反父權/反威權為起始。比方說個人感受到學校、社會的壓迫,或是體驗到國家對人民的壓迫,而體會到自己與同儕缺乏反抗的能力與手段,進而踏進這條路(註一)。

我稱這條路線為「原始路線」。但是原始路線常常是走不遠的,很容易變得無趣或虛無,於是參與者在經歷過原始路線之後,大致上往兩條岔路邁進,深入其他運動的既有領域(註二),加入一個或數個團體與脈絡中,發展出自己看這個世界的獨特方式。

由於1985的議題廣泛而不定,所以有人會認為1985聯盟目前只不過是暫時停留在原始路線,尚未成熟而已,遲早必須選擇其中一些議題深耕下去。如江昺崙就認為「1985將會面臨所有幼稚期社會運動組織的困境,組織過程、議題深化、路線分化等等過程,並且在過程中內部會不斷鬥爭、瘦身、分立,最終成為一般的議題型社運組織」(註三)。

但是如果我們從上述1985賴以生存的組織邊界觀之,我不認為1985聯盟在短期內會朝著轉型為一般的社運團體前進,事實上,1985也已經做出了選擇。在十月初於立法院程序委員會中,國民黨立委提議將軍事審判法修法暫不排入議程,但在天下為公行動時,1985聯盟並沒有繼續追著720、803行動的這條線就軍審法持續監督與提出訴求,而是把訴求放在制度層面的改革上,如果1985想要把自己路線深化為一個專打軍中人權的社運團體,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註四)。

這裡我們必須把1985所受到的限制從組織邊界拉回他們的內部組成。我建議在理解上不要把1985視為一個團體,他們本來就是一群市民網友所組成,在803晚會的最後演講中(註五),他們這樣描述自己與來參與的群眾:「電影裡面的超級英雄,在平常都是上班族,學生,公務員。但是在需要他的時候,他就會瞬間挺身而出」而「在打敗了邪惡的敵人之後,拯救了整個社會之後,他不居功,他不需要掌聲,他只是轉身隱沒在人群裡面,繼續他原本份內的工作。一直到下次,這個社會需要他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再次挺身而出」

對於這種「超級英雄式」的社會參與想像,林名哲給了十分精準的批評(註六),它使用了《黑暗騎士》中蝙蝠俠與高登警長的例子,說明除了超級英雄外,在日常持續深度關注的角色也非常重要,而這就是社運團體所扮演的角色。而1985聯盟的成員從來沒有想過扮演那樣的角色,那不符合他們的生涯規劃,更不符合他們的行動美學(註七);就算有人這麼想,大概也很難是團隊成員的共識。

所以雖然1985聯盟的部落格副標上寫著「繼續監督軍審法的後續審查、軍事冤案申訴委員會的健全,以及家屬在訴訟過程的公平待遇。」但是其實這是1985聯盟做不到的事情。比起這個,1985更想也更能做的日常工作,大概是找各種有志之士一同維護討論平台、讓更多人得以討論交流、拉進更多人使用這種新的參與管道,最好可以讓每個人使用在家裡的閒暇時間就得以完成 (註八)。

因此,1985聯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可能都會持續停留在原始路線之中,而對市民的掌握程度也能夠使他們安穩地待在原始路線裡,不需要找到一個更加具體的議題進行耕耘。所以1985聯盟未來所打的議題可能也都會每次不同,端看哪樣的議題合用。

既有社運團體與1985 的誤解與衝突

上述的作法聽起來非常的機會主義,我完全同意這種批評。但是超級英雄本來就是一個「今天打小丑,明日K海怪」的角色,因此未來1985聯盟與既有社運的近距離摩擦可能會更加劇烈──如果今天1985聯盟不是像之前一樣只在台上稍微提到大埔,而是某場行動直攻土地正義議題(註九)(當然會是市民能夠接受的談法),然後下次就又轉向到另一個議題,既有的社運團體會有多麼不爽?這完全會被理解成是一種收割行為。

因此,如果1985聯盟持續待在原始路線中,其將難以避免被社運團體指責為「機會」與「收割」。但在這些事情成真之前,社運界對1985聯盟就已經出現一片罵聲了,其中大多是誤會了1985聯盟的性質,以致於拿社運團體的基本要求對其進行檢視,這部份在上述段落中釐清彼此的性質差異,應該就得以解消。

但在這之外,還有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情緒。比方說,1985聯盟不管實際上怎麼想,在運動進行的現場往往複製了小市民的各種價值觀,包括:對異類的排除、自認超然客觀、對撿垃圾等個人公德心的大幅強調等。對於以更為基進的立場試圖扭轉、反對這些價值觀的社運而言(尤其是對於就是被這些價值觀壓迫以進入原始路線的邊緣群體來說),這無論如何很難讓人舒適得起來。

另外,當1985聯盟動員如此多人時,社運團體便更容易被拿出來與1985做比較,包括「為什麼1985可以那麼理性、那麼多人,你們都做不到」雲雲,聽在長久耕耘議題的社運人耳裡,往往是備感委屈的。

這些情緒我都能夠理解,也覺得應該有其表達空間。但是身為一個運動者,應該也有責任留意自己的這類批評所帶來的政治不良後果。其中我覺得很扯蛋的一種批評,就是說「1985的存在其實是在幫助國民黨,因為只是讓人民出來參加活動散散步,宣洩了反抗力量,讓人民就此滿足。」

這種「傳統革命思維」並沒有預設任何賦權的可能性,還停留在「隨時都會革命」的幻想社會中。如果用同樣的思維,我也可以把那些根本無法跟「市民」溝通,動員能力低落的社運團體的存在,看作是提供「體制正當性,幫國民黨的忙」。最後導向的就是所有公共參與的團體都都解散,我們只需要等人民真的受不了的時候全面起義就好。

但是理解政治、討論公共議題,其實並非如此輕易。這並不是說這些事情必須「很專業」、「很有論述」才能做,而是說需要不斷地練習。如果平常完全不關心,忽然要參與時就很難抓到分寸,缺乏經驗去把在情緒與操作下的事件內涵做出妥善的分類與認知。甚至連理解事情的框架都是被預設好的,從而也缺乏寬容,在冷漠與無限上綱中擺盪(註十)。(待續)

註一)想想看反旺中運動裡,說話財大氣粗的蔡衍明扮演了多麼重要的位置。

註二)「捍衛的東西不是實存物(民主、台獨、解放、階級)」與「捍衛的東西有實存物(勞工棺材本、土地、農村、生活方式)」,而這兩條抽象的路線理論上有很多種可能性,但實際上青年並沒有那麼多選擇。不過與主題無關,在這邊就不展開了。

註三https://www.facebook.com/sidelight/posts/732999120047413

註四)而且,1985聯盟的發起人柳林瑋(spicycop)並非不知道軍審法的問題。http://www.ptt.cc/bbs/Militarylife/M.1380631331.A.EB6.html

http://pttcitizen1985.blogspot.tw/2013/08/803.html

註六http://blog.roodo.com/cade/archives/25455542.html節錄:「因為國防部和馬政府誇張到讓人看不下去,超級英雄們覺得是該挺身而出的時候。等到官方回應、法律修改,邪惡被打敗了,於是曲終人散回歸各自的生活。但是修法之後究竟如何落實,誰來監督?軍中人權究竟有沒有改善,誰來關注?1985的官網上有『民間1985申訴』,誰來負責接申訴回留言、繼續向相關管道反應?我相信大家都認為這很重要,可是英雄都回家了,誰來做?」

註七)相當程度上我覺得這與dscher-han huang的<從假日公民到公民社會>中的這句相符合:「人們根據投入時間與獲取愉悅感的CP值,來決定自己是否參與公共討論」,持續關注議題所需要付出的精力與相應的成就感,明顯是CP值相對低下的。https://www.facebook.com/notes/dscher-han-huang/從假日公民到公民社會/10151522572490388

註八)這裡的「每個人使用在家裡的閒暇時間」,也有著強烈的中產市民性格。

註九)我不確定天下為公行動在挑選訴求時,是否有意識到這點而避開了已經有社運團體在經營的議題。

註十)因此,耳聞1985聯盟將延攬學者教授(如黃國昌)進入協助,希望1985聯盟不要將思考與討論這些問題的工作切開並轉移到這些專業者身上。我對那樣的嚴格分工有所保留。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