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 老K黨需要的,不是找「國民黨的蔡英文」

友善列印版本

在今年的總統和立委選舉中,準總統蔡英文在台南市囊括67.5175%得票率,是全國最高得票率的城市。同時,台南也開出開出全國最高票(15.37萬票)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

從過去10年來的大選地方選舉脈絡來看,台南似乎就是鐵板綠一塊。但真是如此嗎?

台南是國民黨的艱困選區?

1993年,民進黨籍的陳唐山接任台南縣長以前,國民黨在原台南縣治理了40年;1997年,民進黨籍的張燦鍙擔任市長以前,國民黨統治原台南市區長達46年。顯見,從國民黨治理台灣以來,國民黨在台南的統治還遠久於民進黨;甚至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中,民進黨的謝長廷在原台南市的得票率不到47%,還輸給馬英九總統。

但為何在過去的20多年的大多數時間內,台南卻成為國民黨的艱困選區?這問題可以衍生出國民黨值得檢討的課題。

在2014年的地方選舉前,台北也被視為非國民黨人士的艱困選區。甚至許多人理所當然認為,一顆塗上藍色黨徽的西瓜來競選台北市長都能上。但這個魔咒,卻被柯文哲打破了;今年,原先被視為藍鐵板一塊的花蓮縣,也被耕耘六年的民進黨立委蕭美琴給拿下。原本「理所當然」的政治印象,已經不再。

背後原因很多,例如柯P的當選,象徵著選民對連家政治、對國民黨治理的不滿和厭惡,凸顯出「白色政治」力量的到來。時代力量的崛起,也代表著台灣選民對新政治的期待。

但更根本的因素是,「扎入本土、深耕在地力量、對這塊土地的熱愛」才是爭取選民認可的真正魔力。

身為台南人,筆者一直對蘇俊賓這個現在幾乎聽不到名字的KMT政治人物,印象深刻。

誰還記得蘇俊賓?

2011年,國民黨中央為了培養蘇俊賓,把當時年僅35歲的他,丟下去「艱困選區」台南市,和剛卸任不久的前台南市長許添財對拚立委選舉。對一個執政黨而言,國民黨藉由派年輕人挑戰老將,培養新秀,立意良好,也值得稱許。

還記得當時的許添財似乎有些看不起蘇俊賓的實力,甚至公開嗆了蘇俊賓:「國民黨要贏,比登陸月球還難!」當時,蘇俊賓的反應也不錯,選戰主軸就用登月球來玩。最後許添財以11.54萬票贏過蘇俊賓的10.22萬票(蘇的票數還遠多過今年代表國民黨在該選區出馬的現任立委陳淑慧),差距只有6%,結果頗令民進黨詫異,差點上演陰溝翻船的意外。

敗選當天,蘇俊賓誇下海口,向台南市民許下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承諾:「國民黨南部再起,一定少不了我!」言下之意是指,蘇俊賓會留在台南繼續蹲,成為國民黨在台南值得栽培的政治新星。

但故事的結果是:四年過去了,蘇俊賓消失在台南政壇,而且不再出現。大概只能去國民黨中央黨部組織部才找得到他。

接著,可以聊聊以下幾個大家熟知的人物:基隆市長林右昌、花蓮縣立法委員蕭美琴、台中市長林佳龍,和前立法委員李文忠。

成功的失敗故事

這幾位民進黨的中壯代雖然正在不同縣市奮鬥,卻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選輸過,而且不只一次,甚至兩次、三次都有。例如林右昌選輸過兩次基隆市長、李文忠選輸過台北縣立委、南投縣立委和縣長、林佳龍選輸過台中市長、蕭美琴選輸過花蓮縣立委補選。

失敗,已成為他們光榮的政治徽章。

但他們從未放棄。他們用行動和決心告訴大眾:「從哪裡輸掉,就從哪裡贏回來」。所以他們一直蹲、一直深耕、一直努力爭取鄉親認同。在一個財務困窘、沒有傲人黨產、亟需靠民眾小額捐款的政黨內,這樣蹲點,很傻、又很傷。

但他們蹲愈久,輸的幅度愈小、動人的故事愈多。有的最後勝利了、有的在幾年後,可能將成功問鼎百里侯大位。他們每個人的深耕故事,全是一篇又一篇的政治傳奇。

理論上,挾著龐大黨產的國民黨,應該有比民進黨更大的資源,花時間去培養像林右昌、蕭美琴、林佳龍、李文忠這樣的「潛力股」。但國民黨最後卻選擇在艱困選區失敗一次後,即丟盔棄甲而逃;以致每到選舉將至,只能面臨人才斷層、或急忙空降選將的困境。

尋找國民黨的蕭美琴

16日晚間,一位朱立倫競選總部發言人得知確定敗選後,在臉書用充滿反省的語氣寫下:「國民黨必須離台灣更近。必須把西裝脫下來,換上草鞋,真真實實地感受民眾的溫度」。是的,這才是正確的敗選態度,而非像溺水的人急找著救生圈般,要求高層扮演救世主,不能離開。

但綜觀國民黨黨內,有幾個能有「從哪裡失去就從哪裡贏回來」的再起氣魄?或許,現在國民黨最需要的,不是去眾裡尋覓「國民黨的蔡英文」,而是驀然回首黨幹部,找出致死地而後生、願擺脫黨產包袱,肯脫下皮鞋、換上草鞋,從基層民眾高度再出發的「國民黨的蕭美琴」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