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正戳中了什麼? ──情慾的流與不流動

這兩天在臉書上,臉友們瘋傳鄭宜農的告白[1],而這個告白,也產生了許多後續討論,像是被轉到PTT八卦版[2]的一篇評論中[3]提到了感情上的過錯與責任是否因為同志出櫃的政治正確就不需要被討論,而在八卦下方推文也不外乎開始探討相關的議題,並進一步認為若鄭宜農是男性,會得到不同的評價,也亦有人在原鄭宜農的聲明上提及若鄭宜農是愛上另一個男人,這個社會絕對不會祝福她[4],因為失去了「出櫃」

「基本工資調高至三萬」帶來的違和感

總統辯論會中,國民黨主席兼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喊出,要在四年內將基本薪資由現行的20,008元,提高到30,000元,扭轉低薪國恥,讓加薪帶動經濟成長。跟辯論會中多次點名蔡英文相比,這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具體的目標(有數字、有年限),也呼應了去年1129前很活躍,但近日較專注於本業的郭董「總統候選人要定經濟硬標準」之說;但究竟,這個數字在實質上有多大意義?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認為,在設定基本薪資(minimum wages,或稱最低薪資)時,要根據一個國家的整體薪資水準、生活成本、社會福利、相對其他社會群體的生活水準,來考慮勞工以及其家庭的需求。此外還要考慮經濟因素,包括對經濟發展的要求、生產力水準,以及實現、保持高就業水準的希望。

關於教育的兩種基進想像

關於教育的一種基進想像:免費的均優高等教育

對於教育,長久以來有種基進的公共化想像:認為中小學公立多、高中大學私立多的現象,代表整個教育資源是呈金字塔型的分配。而在大學中,前段補助多、後段補助少,也加劇了金字塔型的分配。金字塔型分配,就代表越往高端越稀缺,競爭就會越劇烈。所以這路基進的教育公共化思考,主張不只要十二年國教全面免試均質,連高等教育也要均質化、公共化、免費化。

全面免費而且均優的高等教育,這聽起來好像是個社會福利烏托邦。姑且不談可行性的問題,畢竟要不要免費教育,只是資源分配和稅賦輕重的問題。把國防支出和各種煙火型預算撙節下來,再給企業加些教育稅,眼一閉也就辦下去了。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呀,那麼政治正確的方向,好像沒有什麼好質疑的。

南向正是時候

去年以來,聽聞泰國朋友屢屢造訪新加坡、日本等地。新、日相對泰國都屬於高所得、高消費的地方,但泰國朋友們已是新中產階級,造訪這些地方不僅一償夙願,亦為本身能力的展現。如果新加坡、日本可以成功的吸引觀光,為什麼台灣不可以?這便激起我們進行思考。一國能發展觀光事業有著內外條件,內即是國內的硬體軟體建設,如名山大澤、人情風俗等,外即是政府的配套政策、相關企業的企劃布局,內應外合自然可以將人帶進來。

【開往台灣的慢船】朱立倫的coulda和宋楚瑜的shoulda

曾讀過英文老師撰文表示,should、could、might、would這類的語氣助動詞,是台灣學生最拙於使用的詞彙之一,多數人更是不擅用、也不了解should have、could have、might have和would have的用法。上週六看著朱立倫和宋楚瑜在第二場總統辯論中聲嘶力竭、唱作俱佳的賣力演出,這些句型語法突然湧現。朱宋二人簡直是拿來教could’ve和should’ve的絕佳範例。

先從英文談起好了。以上這些字,通常用來表示「原本應該發生,最後卻沒有發生的事」。最常見的句型是「If you had+過去動詞, you would/should/could/might have+過去動詞」,意思就是「如果你如何如何,你應該/原本可以/或許能夠如何如何」,用反面來解釋就是,因為你先前沒作到什麼事,所以現在就無法如何如何。

【島嶼邊緣】你根本不認識宋楚瑜

2016年總統大選總統候選人辯論,分別在2015年12月27日與2016年1月2日登場,相信不少網友認為宋楚瑜其實是三位候選人表現最從容,甚至最感人的。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人,或許就是證明:你根本不認識宋楚瑜。

宋楚瑜在第一場辯論會中,回應蔡英文娓娓道來的陳菊遺書;宋楚瑜說:「民進黨對台灣民主曾經有過貢獻,但是國民黨難道就沒有貢獻嗎?」宋楚瑜也強調對民主的貢獻,因為他是「走出戒嚴,走入民主。」

第二場辯論會中,宋楚瑜再度陳述他在台灣從政近40年,可以用「走出戒嚴、走向民主」形容一生。宋楚瑜說,他身歷其境那段台灣走出戒嚴、走向民主的歷史。宋楚瑜更強調,他在這歷史過程付出很多,不計個人毀譽和利害,造就台灣總統直選、終止萬年國會、廢掉刑法第100條,台灣終於可以不再用意識型態抓人,終止政治犯,「走出戒嚴、走向民主,宋楚瑜曾經奮鬥過。」

「8年20萬戶」,可以保障居住正義嗎?

2016大選在即,本文關注總統候選人所提出的居住議題。兩個月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幾次談及其住宅政策。其後兩個月間,國親兩黨候選人,朱立倫及宋楚瑜陸續針對居住議題提出競選政見。本文速寫近幾個月在臺灣英國兩地,針對居住議題的討論,盼能引發更全面可行之對策探討。

總統候選人的居住政策政見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去年10月份公佈的住宅政策[1]指出:

劉大倫

作者是個容易被迷人的點子支配的農村囝仔。從小習慣雨聲稻香泥土味愛聽故事,所以讀書旅行看電影。旅居英國,現職博士研究生;感興趣之研究領域包括但不限於都市/文化政策。

為什麼我們必須把打獵視為一種生業模式

不管是站在保育動物、維繫傳統原住民文化的哪一方,這次的布農獵人事件,已經開啟了一個討論傳統文化、生態知識與西方自然科學、法律等多面向的討論契機。但目前討論仍然限縮於「打獵」這個單一的行為,並未觸及狩獵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不論支持或反對這起事件,許多人過於單一化的討論打獵這一個行為;但狩獵絕對不單單只是傳統文化或是傳統生態知識,而是一個龐大的「生業系統」,也是原住民與祖靈、超自然、自然的對話與溝通。

張博濤

作者為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三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