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 從發車音到下水道孔蓋,處處暗藏細節巧思的日本

在日本的生活,雖然不算長,也無法堪稱一帆風順、萬里無雲,卻也扎實地體驗到一些生活風情,趁著年末回顧一番,來分享一下最感動我的,莫過於日本人對細節的追求與堅持,無論耳朵聽見的、腳下踩的、電視上看見的,細膩無處不在。

第一次到東京旅行時,我在車站月台盼著列車進站,伴隨著從遠方逐漸逼近的光芒,幾個輕巧的音符也同時流瀉著,跟在台北捷運上聽見的單調警示音完全不同,意料之外的「聲音」,成為我的日本遊中,最美好的第一印象。在台灣,乘坐臺北捷運也漸漸能聽見悅耳流暢的進站音樂取代急促的嗶嗶嗶,30秒的空檔,變得更有餘韻,最近台北市推行的「台北聲音地景計畫」,讓我想起了日本人這份更早以前就開始的,專注小細節的細膩質感。

長髮男警事件的批判思考

長髮男警葉繼元堅持不剪頭髮,最後以三年38支申誡遭到免職處分,並引起討論。我認為這場討論中的一些論點,有釐清的必要。

1. 有人主張民眾無權異議警方內部規定。這是錯的,因為警察是國家部門,而我們是民主社會。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藉由留言或臉書投票就直接改變警方內部的規定,而是說,當民眾對於警方內部的規定表達意見時,「民眾無權異議警方內部規定」無法成為反駁此意見的理由。

2. 有人反對放寬髮禁,主張警察服儀不該由民眾的喜好來決定。然而,許多人支持規定男警短髮,是因為他們覺得那樣「才有警察的樣子」。你喜歡警察是什麼樣子,這就是喜好呀。

3. 有些人澄清說,男警短髮不只是因為民眾「喜歡警察是那個樣子」,而是有難以阻擋的心理因素,讓民眾比較信任短髮男警。這類人可能會繼續指出:警察要能夠順利值勤,必須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和配合,因此髮型不只是美觀或喜好,而是關係到值勤效率。

我在乎值勤效率,不過:

獵人的無盡悲歌?

當布農族獵人Talum被判下三年半的重刑,理由是因為「為了讓母親食用而狩獵」不叫「文化」,拿了比較比較進步的改造獵槍狩獵,不叫做「傳統」。到底,我們對於「傳統」跟「文化」的理解,究竟是什麼呢?

孫大川曾經說過,每次回去部落看到原住民的祭典,他都覺得很難過,因為,他覺得自己好像在看一場又一場的「喪禮」,部落文化不斷在消失,只剩下祭典跟儀式。

「文化」一詞是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提出,拉丁文cultura animi原意是「靈魂的培養」。邦卡兒‧海放南也曾指出,「從布農族的打獵習俗中,便可知道一個獵人的養成非一蹴可幾,從環境、地理分布,到動植物和山區的變化,獵人皆需具備整個山林的生態系觀,對生態系中許多微妙的關係也要非常清楚。」

這是你們立即要面對的問題

蔡英文今天(12/22)出席由七大工商團體所舉辦的「台灣經濟發展論壇:與未來國家領導人對談」活動,上午首先受到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召開記者會抨擊,抵達活動會場時更直接遭到勞工團體近距離抗議。對此,蔡英文及其幕僚以模糊的話語閃躲而過,但以目前民眾對政黨輪替抱有高度期待的選舉情勢看來,民進黨已經不該以「尚未執政」作為藉口拖延,蔡英文說「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就繼續追問下去:你要面對是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問題?

面對哪些問題?

過去幾年台灣社會出現各種不平等的問題,導致眾多大大小小的抗爭,我們都知道,民進黨在這段時期曾以在野黨身分參與部分的社會運動,也肯定清楚哪些群體對現況感到不滿,哪些團體會期望得到新政府的政治承諾。所以,當幕僚回應今天的抗議時說道「民進黨了解公民團體的憂慮,也聽到他們的喊話,民進黨的立場不反商,不會為反對而反對」這句話,顯然是刻意迴避掉具體事件的回應。

技職甄試,夢一場!

近日閒來無事,拿起剛拿到的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簡章翻閱,無意間發現一個令筆者啞口無言且氣憤難平的事實。根據簡章所說的日期,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的日程是5/23考生們會拿到成績,而5/26的中午一到甄選入學的報名就截止了。

對高職生而言,甄選入學申請學校的考慮時間是三天。考量集體報名學校需要作業時間,通常都會提早收報名相關資料,於是我們得再往前挪一天的時間。筆者掐指一算,完了!我國的技職甄選入學,學生竟只有兩天不到的時間來考慮。

如果沒有記錯,甄選入學的用意是讓學生能夠經過縝密的思考來針對最想要念的校系作申請入學的動作,而這個縝密的思考以高中生的學測申請入學為例,105學年度學測是2/18可以得知自己的分數,而申請入學的截止日期是3/17,換句話說高中生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好好思考自己要念哪間學校、哪個科系。而這一整個月的時間,並不能完整而充分的讓學生做出最適當的選擇。畢竟,全台校系不勝枚舉,要學生在一個月之內了解全台的校系特色並針對自己的狀況作最適當的選擇,實在是強人所難。

【學與業壯遊】 演戲和閱讀郵件,其實是大學教實務的好辦法──《大學的藝術》之十四

看兩個人寫電子郵件對罵,這竟然是上課的重點?

好幾年以前,我參訪一間上海的商學院,那所商學院和美國名校合作,安排美國教授去上海開短期課程。既然到了,商學院就安排我旁聽一堂課程──教材不是課本,而是幾封電子郵件!雖然我是商學院畢業的,坦白說那堂課我聽得霧煞煞。

多年後的今天,我終於明白那次的課程其實是一個「情境題」,而且是歐美和實務有關的課程,都會使用到的題型、授課方法,效果相當好,但在國內仍然少有教授使用。

沒有真槍實彈,也要打打漆彈

那時候在上海那堂「跨國企業管理」課程看到的情境題,大略是這樣子的:一個跨國公司,印度主管和日本主管寫電子郵件討論重要的商務事項。結果,雙方從一開始的客氣有禮,後來口吻逐漸冷漠和防衛,結果後來劍拔弩張,最後合作交涉的事項不成,甚至還惡言相向。

這人寫的數封非常擬真的電子郵件攤在眼前,教授開始帶領同學討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雙方為什麼動怒?如果你是其中一方,看懂來龍去脈後,你會怎麼寫一封電子郵件解釋和化解?如果你是雙方主管,你又會怎麼和雙方說明與化解衝突?

坦白說,我一直認為自己英文很好,那幾封英文信,每個字也都看懂了。但是卻真的回答不出來教授的提問。在場的同學,似乎多半也沒看得很懂。

【開往台灣的慢船】2016大選倒數:在永恆之前,先交出完美

“Being perfect is about being able to look your friends in the eye and know that you didn't let them down because you told them the truth. And that truth is you did everything you could. There wasn't one more thing you could've done. Can you live in that moment as best you can, with clear eyes, and love in your heart, with joy in your heart? If you can do that,  gentleman - you're perfect ! ” -- US high school football coach Gary Gaines

生產方式的第三條路─醫師與助產師的共同照護

即將「自己顧」的台灣產婦

台灣自1972年以來一直是由產科醫師主責的照護產婦,有將近99.9%的新生兒都是由產科醫生接生。然而,面對這些年台灣產科人力不足、產科醫師老化、一直處於世界前幾高的剖腹產率、即便陰道生產也有過多醫療介入問題,以及面對許多無法得到充分諮詢與支持的許多焦慮的懷孕女性等等,我們如何解決這些迫切性的問題?

產科醫師人力荒的其他解決方案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國家的經驗指出,真正好的孕產照護是需要助產師與醫師不同的專業來分工與合作。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一般專科醫師平均年齡為48歲,但婦科醫師卻達54.7歲。估計到2020年,將會有49%的婦產科醫師達到60歲。衛生福利部為解決這個問題,去年特別針對全台六家區域級以上醫院率先推動「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希望藉由引入助產師至醫院,減緩產科人力窘迫與老化的困境;更重要的是提供以女性為中心的生產照護需求。這個由政府帶動的產科醫師與助產師(士)共同照護婦女懷孕與生產的計畫很令人期待;然而,這個計畫成效與滿意度都相當高,卻只執行半年之後就沒有下文,實在令人扼腕。

丹麥的孕產照護模式

施麗雯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