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回顧一下白話文(註)與文言文的愛恨情仇。
中國在20世紀初發生了巨大的思維革命,而革命必須要有便利而具體的書寫文體,白話文就這樣登場了。
文言文在古代,則是一種書面體,也就是古人講話雖然和我們日常生活一樣嘰嘰喳喳的,但寫出來的文字就是有一定的規矩,例如「之乎者也」,以方便不同口語的人交流。
中華帝國疆域遼闊,透過一種既成的書面體來溝通,就可以建立起統一的官僚體系與穩定的文化思想。這套書面語,傳播到鄰居的越南、日本、朝鮮等國家,型構成了主流的東亞文化圈。
但是到了20世紀初期,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中國人被迫開始學習西方的知識,他們一方面設法翻譯西方的概念,比方說德膜克拉西(直譯漢語)或「共和主義」(和製漢語)之類的新詞彙。這些詞彙也強迫中國人要打開腦洞,去接受一個自己從沒想過的新世界,例如「外國的總統竟然是人民選出來的?」
創造新詞之外,當時的知識份子也開始試圖改造書面文體,為什麼要改造文體呢?因為過去古文有固定的套路,加上受到科舉考試的影響,大家寫起論文都很八股,一定要破題、承題,引經據典,所以在翻譯西方概念的時候,無論是辯論或者教學,使用文言文這種書面語就會很累、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