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偵探事務所】影響台灣社會的翻譯──愛的教育

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地更變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

夏丏尊,〈譯者序言〉,《愛的教育》

提到《愛的教育》,四、五年級生一定都很熟悉。不但小學國語課本裡面選了好幾篇,寒暑假作業也常常是指定讀物。這本書原作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所寫的Cuore,英譯本叫做 Heart: an Italian School-Boy’s Journal,日譯本通常叫做《クオレ:愛の學校》或《クオレ物語》。主角安利柯是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整本書是他一學年(從十月到七月)的日記,還有每個月校長說的故事「每月例話」和父母寫給他的信。日譯本非常多,中譯本也很多,反而比在義大利流行更久。

文白比例爭辯之外,那些關於文言、國語、Mandarin與普通話的冷知識

關於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近日在平面媒體上引起了不少的討論,但不少人對什麼是文言文、什麼是白話文,有不少概念上的誤解。贊成與反對調降文言文比例的雙方,各有立場與考量,可以想見在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共識,但趁著全民關注國語文教育之際,不妨先聊聊關於文言、國語、Mandarin與普通話的一些冷知識。

【日本想想】偶像嫌你臭?!日本「氣味藝術」學問多

炎日中,除了要跟炙熱的太陽對抗之外,看不見的「汗臭味」也成為自己或者是身旁的人的困擾,但麻煩的是氣味無法管制,說出口時,自己和對方都會很尷尬,該如何是好呢?奮力提供夢想與笑容給粉絲的日本女偶像,倒是超級誠實地率先開了第一槍,也讓人看見日本人面對「味道」時的堅持與藝術。

【人心人術】世大運的這個夏天

世大運的這個夏天,是感動的夏天,好多台灣年輕選手用最優異的表現,讓世界看到台灣!

我們這一代,被叫做「千禧世代」,也有人說是「崩世代」。這些年來,台灣的年輕人一直很鬱卒,批評指教從沒少過。

輿論下的這一代年輕人很不堪,被冠上「草莓族」,不肯吃苦;更尤甚者,叫做「水蜜桃族」,不堪一擊。

世大運,卻讓台灣社會看到截然不同的年輕人,每一位年輕運動員,都是拚勁十足,苦練、苦練再苦練,使出渾身解數,咬牙拚命要讓「世界看到台灣」。

【荷事生非】荷蘭人也信「陶冶」性情與心志這套

陶冶,製作陶器和冶金。《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教化裁成。《淮南子.俶真》:「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修養品格。如:「陶冶性靈」。(出自: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雖然聽起來超八股,不過沒想到荷蘭人也信這套,雖然點稍略有所不同,但也算大同小異啦!這回我們請來荷蘭陶藝工作坊Atelier Werfklei的主人Reinier Sinke,大聊特聊「手拉胚」如何陶冶人性,甚至應用到精神罪犯的治療上,而且一定要是手拉胚喔~灌模的還不算。想知道為什麼嗎?就得耐著性子看下去。

Cindy Liao

在臺灣廣告圈混了幾年,後來跟老闆翻桌投奔百無禁忌的荷蘭深造,拿了個平面設計碩士,因為找不到工作所以成立 Design In One 設計工作室,自己創造就業機會,直到目前還是校長兼撞鐘的狀態。在荷蘭十多年間,學設計、搞設計、看設計、寫設計,喜歡將生活中有意義、特別的人、事、物,嘮嘮叨叨地講出來,強迫分享給大家。近幾年來迷上攝影,但願總有一天可以搞個自high的展覽。

前原誠司能否開啟日本民進黨新局?

2017年9月1日,日本的民進黨進行了黨魁改選,前原誠司在中央、地方、黨員票數上都全面勝過了枝野幸男,當選了新任民進黨的黨魁。日本的民進黨,與台灣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簡稱而是全名,來自於2016年時民主黨與維新黨合併而成。但經過一年多之後,原先被期待作為與自民黨相抗衡的最大在野黨,即使選出了與台灣淵源頗深,當時民望也不差的蓮舫擔任黨魁,聲勢卻仍如江河日下,在今年的東京都議會選舉遭遇毀滅性慘敗,也連帶造成蓮舫被迫請辭下台。

「文白之爭」只是表層問題

中學國文課的「文言文」、「白話文」比例應佔多少,一直是台灣社會爭論不休的議題。某些有心人士會刻意將其簡化為「文白之爭」,彷彿文言與白話誓不兩立,必須爭個你死我活似的。事實上不論藍綠哪一方執政,都沒有說過要片面取消白話或文言,而是調整課本所佔的「比例」罷了,因為大家都很清楚,語言或文化的發展是連貫的(中文尤其明顯),文言、白話之間的聯繫豈可完全斬斷?

我們目今仍頻繁使用的許多語詞,例如「達人」、「庇蔭」、「保佑」、「成功」、「失敗」、「疑惑」、「不測」、「歲月」,乃至學生們常掛在嘴邊的「上課」、「放學」等,其實都不是什麼新創的白話文,而是源自至少數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文言文。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中文組合靈活與字義變動極小的特性,以致白話與文言之間的關係並不易完全切割;另一方面也多少可以袪除某些人擔心忽視文言文、傳統古老文化就會消蝕的疑慮。因為只要我們繼續使用中文,字詞中承襲自古代的經驗與智慧將會持續存在。更何況,所謂的傳統文化並非僅由文字所承載,生活方式也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我們仍在過春節、端午、七夕、中秋等節日,還是會拜拜、貼春聯、放鞭炮、發紅包,若要說一個調降中學國文課本「文言文」比例的作為就足以斵喪傳統,乃至消滅中國文化,若非信口開河,便是存心挑撥了。

【老番講古】可惜,糟蹋咱豐富的海賊故事

前幾日,老番在大龍峒保安宮中,講媽祖彼位無緣个大道公,講民間有關三月風風雨雨的傳說。老番順便提醒聽眾:保生大帝大道公也管海邊,管海面。請聽眾一起反省,我們的海上眾神明,應該不是只有娘、媽,亦有公、爺。

臺灣神話世界論述裡,如果說太多陰柔,不好啦。更何況媽祖傳說中,還有幫助滿清韃靼大清帝國異民族軍隊,打敗了反清復明的南明漢民族鄭氏政權,竊據臺灣,開展殖民統治。難怪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很喜歡媽祖,推崇祂是「和平」統一女神。所以,我們必須還原民間仙班眾神的多樣性,尤其要留意保生大帝大道公的海上(海洋)色彩。

殞落的李將軍,不敗的蔣將軍

美國維吉尼亞州著名的夏洛蒂鎮(Charlottesville),曾是三位開國元勳居住的小鎮,包括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確立歐洲勢力不介入美洲事務的門諾主義倡議人門諾,由這三位總統親手打造的維吉尼亞大學也座落在此。自美國開國以來,夏洛蒂鎮人文薈萃,歷史隨處可及,兩百多年來敘述著美國的立國精神,人生而平等,自由。但與此格格不入的是一座26英尺高的李將軍 (Robert E. Lee) 騎馬銅像,坐落在以其命名的紀念公園內。公園與銅像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人們過此憑弔為脫離聯邦而戰的李將軍,或有懷疑,但自銅像豎立以來卻也相安無事。直到兩個星期前,極右團體聚集示威,抗議市府移除李將軍銅像的決議,最後演變成嚴重的流血衝突,造成一死多傷,頓時李將軍成為全國的焦點,川普提油救火,搞得輿論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