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交織的德國大選選前微觀

德國聯邦議院大選即將進入倒數階段,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及所代表的聯盟黨(CDU/CSU),目前仍於民調領先代表社會民主黨的(SPD)前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Martin Schulz)。儘管梅克爾暫時擺脫接納大量難民與開放邊境的批評聲浪,預料將在大選中脫穎而出,連任聯邦總理;然而在聯邦議員選舉上,唯二的非洲裔聯邦議員,恐因個人因素及難敵崛起的極右翼勢力擴張,讓德國聯邦議院失去共融的多元色彩。

從不義的白色煉獄中重獲自由 ──「記得‧因為愛」舞台劇評

 亞書認為:這半生,她在跟兩種力量對峙,一種是「看得見的鬼」,另一種是「看不見的鬼」,那「看不見的鬼」摧毀了她的家庭,對人的信任和愛,那凡人害怕見到的「鬼」,反倒是陪她走過悠悠歲月⋯⋯

摘自〈記得‧因為愛〉簡介

戒嚴時期與其形容是言論不自由的年代,不如說是一個被詛咒的年代更來的恰當。「記得‧因為愛」劇中即是以民國70年代白色恐怖為背景,並且透過女主角亞書(蔡維容飾)的視角,呈現戒嚴時期的一種思想及身體的自我囚禁,以及未來救贖的可能與想像。其中,必須強調的是創作該劇的頑石劇團藝術總監郎亞玲,本身即是70年代的受難者家屬,因此女主角亞書不只是在劇中尋求救贖,亦可能作為作者一種對過去自我解放的延伸;此外,從亞書/女主角的視野、郎亞玲/總監的遭遇出發,本劇並不受限於傳統反省白色恐怖及轉型正義議題的嚴肅歷史包袱,而是更強調並再現受害者家屬及女性觀點的一種自我探索與治療的一段旅程。

的確,沒有任何事情比「存在」這個議題更來重要,然而,這對亞書、作者、以及身處於台灣此時的我們而言,皆是如此。

【老番講古】摸奶巷與佛頭港:臺灣地名的正經與不正經

彰化鹿港摸奶巷(bong-lin-hāng),頂港下港真有名,名聲透京城。可是,這不是彰化人生成老豬哥,愛性騷擾。漳泉潮語系(閩南語)人群居住區,若有巷子很窄,通常會用「摸奶巷」來形容。不是只鹿港才摸奶,其他地方應該還有,只是默默無聞。巷子窄,有土地所有權,或防盜匪的因素。古今人物對田園厝宅寸土必爭,緊鄰兩家常為牆巷互毆,「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道美談,一般只發生在貴族宰相世家。另一個因素,是防盜匪,窄巷有利於圍困匪賊。想成摸奶,是你想歪了。

不然就是你望文生義,被字面綁住。不信?老番再舉個例,「臺灣」也寫作「大灣」,遠在荷蘭人還沒來之前就有此名,本意是指臺南大港(臺江)內的大海灣,古來中外文獻與地圖,都直接與間接這樣證明。然而,有學問的大清中國官僚不懂裝懂,老是繞著「臺灣」兩字解釋,牽扯是荷人建城,「制若崇臺……水曲曰灣」,把臺灣裂解為「崇臺」與「海灣」。文言文威力大,連外國百科全書類介紹臺灣,也跟著抄譯成Terraced Bay, bahía alta,太扯了。

【首爾想想】重回風雨飄搖前的MBC (下):主播台前的最後一晚

當年12月31日,KBS直播首爾市中心普信閣的跨年夜敲鐘,附近正好也有市民團體舉行年末批判政府的集會活動,參與的人數也持續增加。

警方排成人牆阻擋抗議人潮,「反對李明博」、「解散大國黨」的口號開始出現,並越喊越大聲,畫面透過網路直播傳遞開來,但KBS的現場轉播,卻完全忽略,不少民眾前往KBS的網路留言板上,抗議電視台刻意消音。

KBS承認消音,卻解釋稱這並非時事節目,由於是具有慶祝性質的現場轉播,所以並未將民眾示威的場面呈現出來。

【首爾想想】重回風雨飄搖前的MBC (上):當批判權力成為媒體之責

南韓MBC電視台工會,自9月4日起展開睽違5年、要求社長下台與恢復報導自由及公正的大罷工,始自記者的抗爭,最後擴散到其他部門加入,包括《無限挑戰》與《假面歌王》等多檔在海外也頗受歡迎的節目,皆告停播,讓作為韓流推手之一的MBC,再度受到眾人關注。

【女人想想】家暴防治:回歸以人為本的中心思維

我以為愛可以改變一切。
明明我們如此相愛,為什麼總是彼此傷害。
我已經做了這麼多的改變,為何在你眼裡永遠都不夠。
我只是想要息事寧人的喘息空間,為何你總是要一再把傷口掀開。
你/妳,真的愛我嗎?
我,真的配得上你/妳嗎?
我們的開始,是不是根本就是一個錯誤?
身為家庭暴力加害人的我,是不是就應該被隔離、被謾罵、被指責、被矯正?
身為家庭暴力被害人的我,是不是就應該受到保護、受到安撫、受到鼓勵、受到幫助?

家庭暴力對我們關係的傷害,讓加害人的我更加不安、更加瘋狂、更加想要掌控一切,讓被害人的我更加惶恐、更加瑟縮、更加想要逃避一切,我們不是因為相愛而結婚嗎?我們不是想要建立一個快樂穩定的家庭嗎?我們從甚麼時候開始,在叫做家庭暴力的問題裡,失去了名字、也被剝奪了愛。

陳芃圻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桃園分事務所

家暴被害人多元處遇服務方案社工師、督導(2006年迄今)

林媽利

林媽利醫師是2017年醫療奉獻獎得主,也是台灣捐輸血系統建立的奠基者、台灣輸血醫學史上的關鍵角色,血牛的絕跡、無償捐血的觀念建立,她都佔有一席之地。近年來她致力於基因、血緣的研究,曾出版《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一書,為台灣人來源寫下新的註解。

反思升學主義:誰讓學生走上絕路?

「活著好累,不想長大。」很遺憾地,15歲本該是揮灑青春色彩的年紀,就這樣消逝了。

一名北一女新生因不堪課業壓力選擇跳樓,躍上各大新聞版面。後續追蹤得知,原來該名學生不願處於過於競爭的環境,想要就讀第二志願的師大附中,然而建中、北一女畢業的父母卻堅持要她「繼承」己身的「學霸之路」去念第一志願,最終憾事就這樣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