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林媽利醫師回憶錄》--緬懷杜聰明先生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林媽利醫師回憶錄》-融合科學與人文的奇妙女性
作者:林媽利口述;劉湘吟撰著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17-09-20

 

 

緬懷杜聰明先生

二〇一六年十月,由高雄醫學大學海內外校友組織的「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在高雄舉行抗議活動,提出陳氏家族退出高醫、還原杜聰明校長創辦高醫的歷史原貌等訴求。身為高醫第五屆校友、早在十幾年前(二〇〇二年)就是高醫「杜聰明博士紀念館」籌備處召集人的媽利,也專程從台北坐高鐵趕到高雄參與活動。那天,她以前的一個學生正巧到高醫演講,看到這位年近八旬的老師竟然也出現在示威隊伍中感到很驚訝。對於某些她很在意的事、與公平正義有關的事,她的心似乎永遠像個年輕人。

高醫的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是媽利十分敬佩的人,而杜聰明博士「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精神,更影響了媽利一生。

杜聰明先生是第一個畢業於日本總督府醫學院的台灣人,而且是第一名畢業,「他的其他同學都去開業了,他說他不開業,要做研究,就申請去日本京都大學念博士。當時日本人很質疑他的能力,不收他,還是總督府醫學院的校長寫信去,說︰你們一定要收這個人,他是第一名畢業,非常優秀。」後來杜先生進了京都大學念醫學博士,並以非常優秀的成績畢業。「他回到台灣後,當了台大醫學院的院長,但由於政治因素,有一陣子他躲起來,躲了一年多,之後院長也不能當了。他就說︰好,那我去南部創設一流的醫學院吧!」媽利說︰「在其他許多國家,一流的學校都是私立學校,在台灣不同,私立學校缺乏經費,於是也難以提升教育品質。當年杜先生很辛苦,我們常常看到他為了經費奔走,後來又被陳啟川他們趕出高醫……,我們都很難過,眼看我們所尊敬的校長被財團欺負、學校被財團控制。」有一陣子,媽利對於社會的現實感到很灰心,「這個社會是不是只要有錢就行了?學問不值錢,努力做研究也沒有用?」但最後媽利還是決定相信「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價值。

二〇〇二年左右,《一代醫人杜聰明》一書作者楊玉齡告訴媽利,為了寫這本書,她到高醫訪問學生、老師,「很多人都不知道杜聰明這個人,而且杜先生的遺物也散落四處,很多都找不到了。」當時媽利就和杜先生的女兒杜淑純女士一起去了一趟高醫,和校方商量在校內設一個紀念館,好讓杜聰明校長的精神永存高醫,「否則高醫的師生都不知道杜先生,那怎麼可以?」媽利自動請纓擔任發起人,號召海內外高醫校友捐款襄助,募集四百多萬元,後來果然在高醫校內創設了杜聰明博士紀念館。「如果高醫忘了杜聰明先生,我認為是飲水不思源,忘恩負義。」

二〇一六年,「陳建志(陳氏家族第三代)是高醫的董事長。當年他的爺爺陳啟川說他們家捐了十一甲地,所以從他爺爺開始就做高醫的董事長,陳氏家族連續三代都當董事長。」那次去高醫抗議,「大家都在講,捐了十一甲地是騙人的,因為那些地都是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之前他們家的土地,後來地分給佃農了,他們是慷他人之慨把地給杜先生,說讓他建學校,後來杜先生要建校舍時才發現不能建,因為土地是屬於佃農的,所以還是校方出錢向佃農買的地。學校建起來後,周邊的土地也增值了,陳家就把周遭的九甲多地都畫為校園,並賤賣給自己的公司,再去蓋房子牟利……。」媽利很感慨,「我記得我畢業的前一年、第四屆高醫的畢業典禮上杜先生說︰「學者和政客相爭,等於是雞蛋丟到石頭上,粉身碎骨。』讓人很難過。」

「高醫的附設醫院每年賺幾億元,陳家就把醫院變成不是屬於高醫的,而是屬於董事會,把錢都拿走,名字也改為『中和紀念醫院』(陳中和是陳啟川的父親)。其實他和高醫一點關係也沒有,要改名也應該改成『杜聰明紀念醫院』才對,因為高醫是杜先生一手興辦起來的。陳家就這樣霸占、把持高醫的董事會和醫院,給高醫的教學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以牟利為主的附設醫院也引發多起醫療糾紛,也使原本排名不低的高醫,現在變成台灣倒數第一、第二的醫學院。台灣大多數高校都是私立學校,私立學校的辦學品質,影響大多數台灣學子和台灣的未來,所以很重要,私立學校不能成為私人財產,必須要修法。」

翻看那次到高雄參加抗議活動的照片,「我想我十幾年前發起在高醫設立杜先生紀念館還是有點貢獻,否則更沒有人記得杜先生了。」媽利說︰「參與這些事,別人怎樣說我無所謂,我最怕現在不做、不站出來,以後會後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