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一個幸福的社會?這不是大哉問,而是實踐的問題。
一群生於開台內海的台江子弟,從八十歲到十三歲,阿公與孫子合力,在中秋節前夕,呼朋引伴,齊聚故鄉老茨,有的吹薩克斯風,有的吹洞簫,剝著自家種的紅柚,圍桌開講,賞樂也賞月。
說是賞月賞樂,究其實,究其樂,樂在老中青三代重溫台灣鄉土的溫暖。
中秋剛過,這是台江十三佃正在發生的故事。
一位住在這裡的阿嬤,第一次參與古茨音樂會,她穿著鄭家的族T,紅通通的喜氣,映著笑開的眼。
我們有幸與阿嬤同樂。

十三佃,道光年間由十三位佃戶共同起建的老村落,去年剛辦完台江社區博物館走讀活動,今年中秋,近百年的門口埕,成了音樂劇場。
這個故事的背後,有著大廟興學推動一村一廟一樂團、一村一廟一學堂、台江流域治理的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