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的佛像若響── 談「大佛普拉斯」的絕望與希望(下)

偷窺的真相、與轉型正義

就像紅木桌底下的暗黑空間,肚財菜埔從行車記錄器得知的彩色人生,雖然多數圖文不符,卻是平常只能想像的世界。難得圖文一致的就是可怕的兇殺案;然而,看到真相的他們不敢公開揭露,卻像看到鬼一樣(註一)、到處找宮廟祭改,但宮廟不是重覆八股教條(像學校一樣)、就是將之拒於門外(像官署一樣)。

另一個透過監視器看到真相的就是葉女士。在短片中,葉女士看到了官商勾結;在長片版本中,葉女士看到了黃董和秘書長在床上打滾(註二)。與肚財菜埔相同,葉女士並未公開真相、卻是以此要脅黃董拿錢出來,隨即遭到毒手。

肚財因為怕惹禍上身、拒絕面對恐怖的真相(當作見鬼),葉女士因為貪財、把真相當成兌換金錢的籌碼,結果兩人反而死於非命。菜埔因為怕失業、怕被意外,不敢公開真相,雖未蒙難、卻也只能活在恐懼中;接近命案真相的警察順仔,也迫於壓力放棄調查,並飽受屈辱。

壽司,是哲學還是星星?不專業米其林非食記

老同事突然來東京採訪,我去湊個熱鬧,說是要拍米其林一星壽司店。幫忙拿腳架、器材,拉著設備箱進電梯,已經站不下幾個人。東京是這樣,不像北京什麼都大,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銀座。時間是嚴格設定的,幾點到幾點只能拍哪一層樓,什麼時候在哪取什麼鏡頭,客人用餐只能從後面側寫。

上到五樓包廂,老師傅問吧檯前的木椅要不要移開,你的機器是不是先從前面拍,左邊的角度需不需要⋯⋯。我和朋友四目交會心裡嘀咕,碰到老記者最不喜歡的「導演型」受訪者了。

他俐落的切魚、捏醋飯、塗芥末、滴醬油。速度之快像在玩骰子魔術,我忍不住插話問句,做一個壽司大概幾秒?老師傅生氣了,嘟嘴:「你自己算!」啊⋯⋯我想今天的採訪可能不會太愉快吧。攝影記者可緊張了,溝通什麼都隔一層翻譯,歐吉桑看起來又很有「主見」。接著,師傅做好幾個海膽軍艦卷,這些「製作過程」分鏡拍完後,攝影機回過頭對準一旁碟子上,先前捏好的海膽壽司,老先生馬上阻止:「客人來吃的海膽軍艦卷不像這樣,不會放這麼久!」可能才三五分鐘,連「看的樣子」不新鮮都不行。

聽他「指揮」第一階段的初步拍攝,突然,歐吉桑問陪同採訪的日方工作人員,「快好了」中文怎麼講。他掏出隨身準備的白色方形紙片,看日本交通公社JTB的人畢恭畢敬寫上羅馬拼音,我才懷疑,這個「師仔」會不會就是老闆啊?

真相尚未完全大白的孫立人案

近日,一起產權訴訟判決,意外讓當年孫立人案檢舉人身分曝光,也使這個塵封多年的孫案再度躍上新聞版面。

一八九九年安徽出生、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孫立人,以對日抗戰期間,率新三十八師遠征緬甸,解仁安羌英軍之圍,並與美軍合擊收復緬北,揚威中外。對日抗戰時期,曾在東北指揮新一軍作戰,後來,戰績彪炳的他,奉命赴台訓練新軍,並任陸軍總司令,兼掌台灣防衛總司令。但在事業臻於頂峰之際,卻於一九五四年被調為總統府參軍長,形同冷凍。一九五五年,國民黨政府更進一步以其部屬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將他革職幽禁。直到一九八八年蔣經國去世,接任的李登輝下令解除長達三十三年的軟禁,他才恢復自由之身。

海角的佛像若響──談「大佛普拉斯」的絕望與希望(上)

從「海角七號」到「大佛普拉斯」

「海角七號」雖然是票房最高的台灣電影,卻有不少來自親中媒體/天龍文青的惡評,甚至說它是「膚淺笑料的胡亂拼貼」(註一)。相對的,一樣讓觀眾從頭笑到尾的「大佛普拉斯」,卻極少負面評論,應該是因為:它描寫社會底層的生活、又批判了墮落的政客,比較符合咖啡廳左派的政治正確;不受限於電影成規的作法,卻被文青們視為美學上的突破(註二)。

雖然如此,筆者並不認為「大佛普拉斯」能再造「海角」的票房佳績,因為(幾乎)全台語可能讓某些人抗拒(註三)、「輔15」妨礙了青少年和家長觀影,而更重要的是:「大佛」讓人看不到希望,而「海角」令人振奮。

但是,感到絕望的觀眾、就像喜歡本片的天朝主義左派,都看漏了某些重要的象徵。在說明「希望在哪裡」之前,且容筆者先討論一些評論者較少提及的重要元素~其他人多所討論的「黑色幽默、階級正義⋯⋯」筆者就不重覆了。

從黑白到彩色

王映心、陳俊光

王映心:苦勞社畜一個,偶爾利用閒暇時於關鍵評論網等平台發表投書評論台灣政局。目前為基進黨青年幹部。

陳俊光:精神科醫師。曾以「老皮蛋」為筆名,參與「超克藍綠」共筆部落格、與書籍「超克GGY」之寫作。近幾年忙於賺錢養家,近數月兼職「基進側翼」志工。

【女人想想】受暴婦女需要多元庇護

個性積極、體貼的小喬,婚後努力認真工作以分擔家計,但她的收入長期以來都被先生管控與揮霍,先生也長期對她拳腳相向。在一次嚴重受暴後,小喬覺得忍無可忍,鼓起勇氣通報113,家暴中心社工很快地將她和三個年幼孩子安置到庇護所。

這次,小喬下定決心要離開先生了,但是政府主責社工卻跟她說:庇護所不能讓你一直住下去。而帶著三個孩子,娘家也沒辦法幫忙,小喬該怎麼辦呢?

當婦女因為遭受家庭暴力而不得不離開家時,第一個面對的難題就是:  「今晚要在哪裡落腳?」有時候,親友礙於諸多因素無法伸出援手,受暴婦女的經濟能力又不允許她住旅館或租房時,庇護所的存在就顯得非常重要!

臺灣第一家庇護所是1992年由臺北市政府委辦的安心家園,成立時間甚至早於「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制訂。經過公私部門三十餘年的推展,目前全台灣共有26家庇護處所,位於19個縣市內,僅新竹縣、金門縣、和連江縣境內沒有設置庇護所:新竹縣是將受暴婦女委託安置在新竹市的庇護所,金門縣是以旅館安置受暴婦女,連江縣有公設安置處所但有個案入住才有工作人員進駐。

黃珉蓉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議題專員

沉默與排斥不會讓社會更好:談文萌樓與性產業污名化

文萌樓於今(106)年10月20日荒謬地遭強制歸還原屋主,這一切與我們有何關係?除了道德地支持(或反對)並理解文萌樓過去歷史之外,我們應從怎樣的角度來看待文萌樓的存廢、性勞動及性產業,以至於自救會官姐的被迫投海、麗君及白蘭的生命遭遇?筆者認為文萌樓的存廢議題不僅超越藍綠,更涉及公民道德與文明社會成熟與否的高度,社會不應就此選擇沉默、避而不談。

文萌樓的過去與現在

禁含糖飲料?教學正常化才是正道!

因為要解決肥胖問題,校園內禁止販售含糖飲料,這種直觀的作法,其實是見樹不見林、治標不治本的「鴕鳥心態」。


日前有立委提案,要增訂《學校衛生法》,讓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不得販售含糖飲料,因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8.7%,國中生為29.2%」。此舉一出,就連衛福部國健署也來湊熱鬧:著手草擬《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草案》(簡稱國營法),準備將管制範圍從校內禁止販售,提升到禁止攜帶,甚至各種校內娛樂活動,家長也禁止提供甜品。

不可否認,許多慢性疾病都跟肥胖有關;早在1996年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但是,與其醜化糖類、污名化肥胖,應該要究其根源,來面對校園健康促進的議題。

易俊宏

自由工作者。長期參與在國際交流、社區營造、街頭抗爭、志工服務等多元的公共場域,期待藉由思辨審議,對話行動,推動台灣的民主深化;陽明大學研究所畢業後,決定前往南方蹲點紮根,也投身綠黨推動第三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