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尚未完全大白的孫立人案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一起產權訴訟判決,意外讓當年孫立人案檢舉人身分曝光,也使這個塵封多年的孫案再度躍上新聞版面。

一八九九年安徽出生、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孫立人,以對日抗戰期間,率新三十八師遠征緬甸,解仁安羌英軍之圍,並與美軍合擊收復緬北,揚威中外。對日抗戰時期,曾在東北指揮新一軍作戰,後來,戰績彪炳的他,奉命赴台訓練新軍,並任陸軍總司令,兼掌台灣防衛總司令。但在事業臻於頂峰之際,卻於一九五四年被調為總統府參軍長,形同冷凍。一九五五年,國民黨政府更進一步以其部屬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將他革職幽禁。直到一九八八年蔣經國去世,接任的李登輝下令解除長達三十三年的軟禁,他才恢復自由之身。

根據美國解密檔案,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前幾個月,國務院內部曾有製造非蔣「獨立台灣」的構想。該年五月三日,國務院政策計畫局長尼茲(Paul Nitze),曾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倒蔣方案,也就是,若由獲美國大力支持與背書的孫立人在台灣發動兵變,將可成功,而且孫立人已透過管道向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私下「透露」,他已準備好罷黜蔣介石,一旦事成,美方將把籌碼加在孫立人身上,並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力量,同時在大陸煽動反共的力量。

六月十五日,國務院高層更於一份極機密備忘錄中描述,華府將以機密方式,透過密使轉告孫立人,只要他願意發動政變並取得台灣兵權,美方已準備好提供他必要的軍事援助和經費。[1]不過在此一備忘錄完成後不久,韓戰爆發,一夕之間,情勢發生轉變,這個「扶孫倒蔣」的計畫因而遭到擱置。而在蔣介石獲得美援及一九五四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隔年孫立人就在劫難逃了。

多年之後,魯斯克證實當年確曾收到孫立人送交的「政變」密訊,但在孫立人的義子揭鈞致函要求澄清下,他的回函卻說,「我不希望進一步評論韓戰即將開始時據說是來自孫立人將軍的訊息。我不能證明那訊息真是來自孫將軍,我甚至已忘記訊息是從那個管道而來」。[2]可見孫立人是否真的跟美方作如此表示,不無疑問。但如同蔣介石的「御醫」熊丸說的,即便孫立人「看起來不像會叛變的人」,但「卻經常召見美國人,與美國人開會,所以總統對他的行動很疑心,覺得他似乎有圖謀不軌的意圖」。[3]

如今,這個以整肅為目的的孫立人案,已被學界公認為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冤案,包括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也已替郭廷亮、孫立人二人平反,然而,整個事件的導火線,或說國民黨政府的真實動機,究竟是出自於上述孫立人與美國的「特殊」關係,還是孫案關係人如王筠等認為的,起因於孫立人與蔣經國的衝突,也就是,一九五○年蔣經國開始改組情治單位、在軍中積極建立政戰體系,與孫立人主張的「軍隊國家化」理念不合,包括熊丸也說,「當時孫立人因反對『政工制度』而得罪經國先生」,[4]於是「蔣經國先生對付孫的辦法是先砍樹枝,再砍樹幹,最後是掘樹根。」[5]目前仍無定論。此外,究竟是蔣介石主導,抑或揭鈞強調的「蔣經國是孫案的主謀」,[6]也有待釐清。看來,整個孫立人案似乎還沒有完全水落石出!

 


[1] 林孝庭作,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台北:遠足文化,2017),頁231-232。

[2] 鄭錦玉,〈感懷孫立人將軍的冤屈昭雪〉,《傳記文學》,79:3(台北,2001.9),頁116。

[3] 陳三井訪問,李郁青紀錄,《熊丸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175。

[4] 陳三井訪問,李郁青紀錄,《熊丸先生訪問紀錄》,頁176。

[5]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紀錄,〈王筠先生訪問紀錄〉,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等紀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頁104。

[6] 陳儀深訪問,彭孟濤紀錄,〈孫立人義子:揭鈞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口述歷史第1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頁148-149。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