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音樂」 台江古茨音樂會迎中秋

友善列印版本

怎樣才是一個幸福的社會?這不是大哉問,而是實踐的問題。

一群生於開台內海的台江子弟,從八十歲到十三歲,阿公與孫子合力,在中秋節前夕,呼朋引伴,齊聚故鄉老茨,有的吹薩克斯風,有的吹洞簫,剝著自家種的紅柚,圍桌開講,賞樂也賞月。

說是賞月賞樂,究其實,究其樂,樂在老中青三代重溫台灣鄉土的溫暖。

中秋剛過,這是台江十三佃正在發生的故事。

一位住在這裡的阿嬤,第一次參與古茨音樂會,她穿著鄭家的族T,紅通通的喜氣,映著笑開的眼。

我們有幸與阿嬤同樂。

十三佃,道光年間由十三位佃戶共同起建的老村落,去年剛辦完台江社區博物館走讀活動,今年中秋,近百年的門口埕,成了音樂劇場。

這個故事的背後,有著大廟興學推動一村一廟一樂團、一村一廟一學堂、台江流域治理的幕後故事。

台江大廟興學運動,由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結合台江各村大廟,在十年前發起推動,如今已有八座大廟成立大廟興學子弟樂團,有的一團,有的二團⋯⋯有的學傳統音樂,有的練習西式樂器,每週在村中學習,每週也在村中創造在地最日常的音樂社群活動,豐富村落音樂文化活動密度。

這一場台江老茨中秋音樂會,就由大道公洞簫、薩克斯風樂團,二、三十位師生,共同接力演奏,中間穿插守護台江河川的短講,有熟悉的台灣民謠,也有流行的歌曲,學員有的是老闆,有的是上班族,有的是媽媽,有的是阿公⋯⋯大家來大廟上課,學以致用,成了台江最在地的業餘樂團。

音樂最感人,在這台江古茨,天地人三合的門口埕,聽得興起的退休老校長,也以專業的聲樂歌喉,唱起杯底不通飼金魚⋯⋯令人讚歎!

屋主鄭新讚老師,從教育界退休之後,回到十三佃故鄉,帶著族人,整理祖茨與農村文物,有機會就參與台江大廟興學運動,他說,鄭家古茨是阿嬤鄭陳來在1929年所起建,至今已有八十八年了,比府城林百貨早三年。為了準備這場台江古茨中秋音樂會,他特別早起,將鄭家祖佛大道公,請回古茨坐鎮,供拜香花、四果,和祖先以及鄉親,一起賞月賞樂。

鄭老師的摰友故舊,有的從台中,有的從竹山,趕來一起參加這場音樂會,趕來鬥熱鬧,他說,在中秋月圓之夜,欣賞台江在地培養出來的樂團演奏,此情此景倍感溫馨,既是文化陶冶,也把鄉親的感情重新連繫起來,慢慢地重拾台江先民相放伴的精神。

擔任音樂會主持的大廟興學青年志工楊淑瑤則說,這是守護台江土地的感性分享,月很圓,風輕吹,看見大家很陶醉,聆聽古茨音樂,這是一個很感動的中秋夜。

輔上國中的翁姓同學,人生第一次,擔任助理主持人很緊張,但也難掩興奮,她說,緊張的是第一次在這樣的場合主持,興奮的是音樂會有好多人參與。大家在三合院古茨前,一邊賞月、一邊賞樂,品嘗鄭新讚老師親手栽植的柚子,這真是中秋絕配。這場台江古茨中秋音樂會的氣氛真的很好,看著三合院前滿滿的觀眾,熱情參與、對音樂著迷、也彼此分享對台江文化的期待,這場音樂會,好像就這樣集結了大家的心!

在地的國小老師翁育民也有感而發,他在臉書寫下這一夜的感動─

「這也讓我想到在西元1930年代,那時的臺灣是『跳舞時代』⋯⋯那時的『跳舞時代』,對後世台灣的文化影響很大;現在的台江,有社大的音樂課程、一村一廟一樂團、跨年音樂會、台江文化季以及像今晚這樣的音樂會──從現在開始,我們已經開創咱們台江的『音樂時代』!」

以文化重建台灣鄉村社會,可不可能呢?

從這場台江古茨中秋音樂會來說,沒有大明星、沒有大人物、沒有大舞台…沒有觀光式的宣傳,有的只是在地培養的子弟樂團,在地栽種的紅柚,在地青少年參與的熱情,但是卻讓在地阿嬤笑得好燦爛⋯⋯值得台灣社造及文化工作,共同思考。

音樂會結束之後,驀地想起一位國中同學的感言:

「走近土地才能更了解在地故事文化,她很高興能夠跟著老師一起參與台江古茨中秋音樂會。」

誠哉斯言,在今年的中秋之後,我們能否重回村廟,重回家鄉,一人學一樣樂器,推動一村一廟一樂團,共組音樂社群,在明年的中秋節,在故鄉的老茨,以音樂創造在地的文化節慶,讓在地村落,週週有學習,年年有節慶,豐富在地的音樂文化密度,那麼,我們或有機會,從此時開始,共同營造台灣未來百年的新文化,一如今日好好記錄在地日常文化生活,即是拍下台灣未來的百年老照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