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球人生】阿宏的棒球建言(一)多蓋球場讓更多人有地方打球

台灣棒球運動的推廣,最大的困難是場地不足,導致從事棒球運動的人口無法增加。

台灣是棒球強國,卻算不上是棒球大國,棒球在這塊土地上已發展百餘年,我們擁有深厚的棒球文化,技術上也已經有百年以上的傳承。因為打棒球有很多時候像是在下棋,體型的優勢在比賽中不見得是絕對的優勢,會玩球的球隊,選手們的頭腦清晰,加上技術純熟,在比賽中才占有絕對的優勢。

棒球的特質,加上百年以上的傳承,讓台灣得以在世界棒壇擁有優異的成績。

但是,國內實際參與棒球運動的人口並不多,雖然很多人喜歡看棒球,打球的人卻很少。據國內球具業者估計,國內真的從事棒壘球運動的人數大約只有十幾萬(各級棒球與慢速壘球人口的加總),大約是總人口的兩百分之一。

每兩百個人裡面,只有一個人打棒(壘)球,所以台灣雖然長期擠身世界棒球列強之一,卻真的不能說是棒球大國。

這麼少的棒球人口,就連金字塔頂端的職棒也只有寥寥四隊,反觀人口一千多萬的多明尼加,不但境內有六支職棒隊,更是大聯盟外籍選手的第一大供應國。

要讓台灣的棒球更好,最重要與有效的當務之急,就是讓更多人從事棒球運動,要讓更多人從事棒球運動,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場地不足。

阿宏叔叔

曾任美國大聯盟球探,加州州立富大碩士(運動教學法),從事棒球相關行業,利用閒暇教球,喜歡當球場工人,熱愛分享棒球的點點滴滴。

【春風化雨】為什麼要上學?

去年底有一對小學一年級的父母來找我,討論他們的小孩不太喜歡上學的問題;小孩問他們:「為什麼要到學校上學?為什麼老師什麼都要教?」當下,我驚喜地哇了一聲:「大哉問!」執教近三十年來,第一次聽到有一年級的孩子,會去質疑「為什麼要上學?」別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就算是為人師長的我們,也都很少仔細去思考這些問題。大家在整個學校教育的大體制下,很少被教導自由而獨立的思考。多數人只能隨波逐流:因為大家都去上學,所以我也跟著去上學;大家都在為了升學考試而學習,所以到學校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用功讀書把試考好。漸漸地,大家就習以為常,也不會再去思考這些根本的問題。

黃建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畢業,現職宜蘭縣蘇澳鎮岳明國民小學(公辦民營) 校長

【螢光幕背後】故事人的職人故事——演員黃健瑋

近年來影視作品吹起了一陣職人風,無論是電視劇或電影,鉅細靡遺地呈現某個職業,加上不失合理性有張力的劇情,總能吸引到不少觀眾,而這些說職人故事的人,他們自己也是職人,更有不輸作品的職人故事。

說故事的職人當中,演員應該是最容易被一般人認識的職位,弔詭的是,很多人將明星與演員畫上等號,其實兩者有些不同,卻又有些雷同。

職人演員,黃健瑋,一個你可能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健瑋雖然短短幾年,但從他身上卻看見了表演的另外一面,不是他演得多好,而是他面對表演這件事情。

台灣多元教育成就黃健瑋演員之路

健瑋的演員起步來自於台灣多元教育的偉大,高中時候數學不太靈光的他正苦惱該如何升學,輔導室的一份招生簡章挽救了他:北藝大戲劇系不採計數學。當時候他連戲劇是什麼都一知半解,更不知道戲劇系要學些什麼,就因為不採記數學,他毅然報名了北藝大戲劇系。

或許是天生該吃這行飯吧,完全沒有底子的他,竟然順利錄取了,這是他成為演員的開端。

為了更深入了解演員這個職人,我與健瑋約了一次正式的訪談,那是個炎熱的夏日午後,穿著無袖上衣戴著漁夫帽,加上剛曬好的黝黑皮膚,宛若漁夫般的健瑋出現在約定的咖啡廳內,光看外表你根本無法將他跟演員連結,當時他更像一名苦行僧。

螢光幕背後

台灣影視產業工作者,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

談鬼神也說人生:《紅衣小女孩2》的弦外之音

(本文可能涉及劇情內容,請斟酌閱讀)

由導演程偉豪執導的驚悚電影《紅衣小女孩2》,取材自台灣家喻戶曉的靈異事件「紅衣小女孩」 ,描述總是忙於工作的社工師李淑芬(楊丞琳飾)在處理林美華(高慧君飾)與其疑似受虐的幼女林詠晴案件時,自己未婚懷孕的女兒雅婷卻無故失蹤。透過雅婷的男友──虎爺乩身的林俊凱協助,淑芬在山上的廢棄醫院發現疑似雅婷的蹤影和掉落的手機,未料找回的是失蹤多時的廣播主持人沈怡君(許瑋甯飾)。  

除了顯而易見的民俗題材之外,筆者認為電影裡共有三點值得省思玩味:

一、家庭與執念:

【印度想想】印度很危險?我在印度遇到的善良人們

印度近年來屢傳駭人聽聞的性侵案件,因而被認為是危險的國家。 用我現在的生活方式來說印度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駐印幹部的身份,我在日常交際往來的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我在印度的食衣住行都被保護,可以說是隔離、孤立於大部份的印度之外。因此,我想分享我在2014年時,獨自於二個星期之間騎乘機車橫越北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的故事。

這個故事始於德里(Delhi)。

旅程的第一天是個濕漉漉的下雨天。毫無意外地,租賃的皇家英菲爾德(Royal Enfield)重型機車一碰到水就線路短路、空濾阻塞、運作不暢。我在德里的汽機車零配件集散地凱若巴(Karol Bagh)等候機車維修的時候,遇上了同樣前來租車的拉吉夫與尼爾(Rajiv & Neel)這對兄弟。我與他們的友誼開始於認識五分鐘後: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我們會時而爭吵、時而互相扶持,完成從德里經喀什米爾(Kashmir)到列城(Leh)這段1400公里的旅程。

【書摘】《小的台灣史》水比命卡要緊:拓墾開圳起紛爭

書名:《小的台灣史》
策畫:戴寶村
撰文:蔡承豪、李進億、陳慧先、莊勝全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台灣有一句俗語叫作「開埤造圳,人人有份」,典故是以18世紀拓墾時期的台灣為舞台,各地大舉展開水田化運動,業戶墾民出錢出力興築大水圳,讓原本只能種一些地瓜、豆子、陸稻的「看天田」,灌溉升級成產量倍增的水田,以養活更多人口,拓展更多聚落,所以被稱為「台灣農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此時,農民將水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平時風調雨順、眾人田中都有水可用,就相安無事,但一碰上天旱無雨,水源上游的農民常截斷水源,讓下游缺水灌溉,雙方為了爭奪水源,輕則發生口角糾紛,告上官府訴訟,重則發生攜械相鬥事件,整個社會騷動不安。另外,除了爭水事件,多方人馬為了開鑿水圳,搶奪大河源頭和圳道用地的衝突,也時有所聞。

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的新北市三芝區,老家地名叫番社後,是很「庄腳」的所在。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是山河海交會以及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成我航向海洋史領域的探究,遂有系列《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   

海洋是壯闊深沉,也是自由多變的,個人性格亦是如此,海洋史作為學術重點之外,我並不喜只拘泥於比較單一鑽研的領域,所以有其他的學術關懷與投入,包括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都有所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