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台出租當雅房看軌道建設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出爐,在經過朝野協商後,從原本的五項再增加少子化、食安及人才培育等三項。但高房價問題,卻還是多數年輕人或租屋族的痛。台北居大不易的情況顯示在,台北鬧區陽台當雅房月租五千元還是有人租。更有房仲表示,頂樓加蓋違建還沒冷氣或將廁所改建成套房出租比比皆是。一切的一切聽起來荒謬但卻真實發生,軌道建設作為前瞻計畫的重中之重,無法解決低薪和高房價的問題,但起碼讓出外工作的年輕人租得起,加強對高齡化社會更友善的交通方式、提高中南部民眾搭高鐵出國的運量,並減少國道上塞車和空氣汙染的情況,這才是軌道建設最重要的地方。

根據交通部統計,2016年桃園機場每天的旅客人數來到約11萬,其中有半數都是來自中南部,剩下一半約有5萬多名機場旅客來自大台北地區。根據機捷資料,以台灣目前已有的機場捷運人數來看,每天平均運量約5.4萬人次,以台北站平均每天進出旅客運量約3萬人次最多,二航廈、一航廈兩站分居旅客運量二、三名,合計日運量約2.7萬人次。同時根據高鐵統計,青埔站平均每天出入人數約4萬人上下,此人數佔每天機場約三分之一,且搭乘人數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加。換句話說,旅客不論搭乘高鐵或機捷入出境機場人數都有相當人數,高鐵直達桃園機場能有其經濟效益。

廖偉堯

政治系畢業多年,研究所階段曾擔任政治工作者數年,對政治懷抱期望,但被當成一個無可救藥的傻子,目前從事房地產相關產業。即便失敗或遭遇挫折,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絕望。

【日本想想】日清泡麵的夏日戰爭:誓言重返榮耀的「黑歷史三重奏」

炎炎夏日,人們都得和猛烈的日照、飆高的溫度搏鬥,而對日本速食麵大廠日清來說,還有一場銷售大戰要奮鬥。日清泡麵雖然紅到對台灣人而言辨識度也很高,卻常在夏季滑鐵盧,推出的新產品總是不熱銷。而今年,面對向來不擅長的夏季市場,他們反向思考,推出「黑歷史」系列,重新推出當年滯銷的商品,也因為宣傳方式太「自虐」,引起話題。

當莽夫撞死律師—從各個角度觀察所謂「量刑」與「恐龍法官」

日前在台南地方法院,發生了極為罕見的衝撞律師致死案,轟動社會,也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而在本案依故意殺人罪移送的同時,「判死還判活?」、「給個機會還是給個交待?」,這個歷久彌新的議題又重新浮出檯面。甚至可以說每當台灣發生重大刑案,總可以看到網路上「全民做法官」的熱烈討論。這一方面來說是好現象,代表台灣的公民意識逐漸觸及「司法」這個領域,但另一方面,也表示司法與民間的溝通是日益重要的。

來聊聊「量刑」吧!從簡單法理開始,再從其他面向談談這次的撞死律師案,到底判多重才不是「恐龍法官」?而法律與社會,到底該怎麼溝通?全民上街抗議,對法治是否真的能有影響?

理論上及格的司法實務,如何解釋其極低的評價?

【人心人術】艱苦人的守護神!10元阿嬤的大愛典範

如果國幣要改版,10元硬幣頭像該放誰?放莊朱玉女阿嬤再適合不過了,因為她「讓台灣人知道,在這麼艱困的環境,還是要保有樂於幫助人的善心」。

她的故事,該寫入教科書。

莊朱玉女生於澎湖白沙鄉吉貝村,以前比較早婚,16歲她就和同庄的丈夫結婚,婚後移居高雄。

阿嬤生長的年代,是戰亂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丈夫被派到南洋當軍伕,阿嬤一個人要照顧小孩,還要擔起整個家,她以駕駛牛車為業。

走過戰亂年代,夫妻倆同心經營台電外線包辦業務,沒想到一次意外丈夫卻從電線桿上摔下來。他們決定到高雄港改作碼頭裝卸工作。

王啟任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畢業,有一些文學獎經驗,也為放映周報撰寫過影評

【書評書介】《在宅醫療》作為一種死得好的提案

書名:《在宅醫療 從cure到care:偏鄉醫師余尚儒的翻轉病房提案》
作者:余尚儒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24

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開場有云:「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是托氏對於婚姻與家庭的洞見,而今在高齡化社會,我們可能要重估此句話的應用所在,我們說:「死得好的人死法都是相似的,死得慘的人各有各的慘法。」怎麼說呢?應該沒有人不想在自己大限之時走的安詳,但在醫療與照護科技進步的當代,要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兒孫環侍安享天年,反而是越來越不容易。究其原因,乃是以治癒(cure)為導向的醫療模式將疾病視如寇讎,務求將之盡除,使個人的身體「回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

誠品開啟了文化變革

近幾年流行「台客文化」一詞,意指很「ㄙㄨㄥ㇀」(台語,粗俗之意)。一位香港知名學者對此相當困惑且不以為然,他跟筆者反應,台灣固有文化非常典雅,例如南管、北管、布袋戲都精緻到令人讚嘆,傳統建築更是讓人驚豔不已,怎麼可以用「台客」來表示粗鄙庸俗?即便到了當代,「也有像誠品書店這樣讓我們香港人稱羨不已的場所」,「台客一點都不ㄙㄨㄥ㇀呀!」說罷長嘆了一口氣。

筆者非常感謝香港朋友替「台客」一詞「申冤」,更謝謝他提醒誠品書店在台灣現當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特別在聽到創辦人吳清友先生過世的消息後,感觸尤其深刻。

遙遠又貧瘠的中非共和國 仍有台灣人在此打拼

中非共和國是世界前五名貧窮的國家,首都班基(Bangui)更被選為前三名危險不宜前往的城市。自2016年戰事稍緩,新總統致力拉攏美國,歐盟與中國等投資,才開始慢慢的有一些「先遣部隊」前來拓展商機,不過,市區處處百廢待舉,基礎建設不是落後,而是根本幾乎沒有,讓這個飽受內戰紛擾的國家,復興之路看起來仍遙遙無期。

蔡先生是第一個到這裏的台灣人,人稱蔡總,原本在鄰近的喀麥隆從事進出口貿易,去年因緣際會來到中非,除了原先業務外,也在當地經營賭場生意,看好的就是中非未來的發展,主要希望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客戶。畢竟,這個地方外頭不安全,除了工作,下班後也只能在酒吧,賭場等娛樂場所打發時間,平時確實也無處可去。

【欣潔想想】下一個30年,台灣的民主之路

1987年7月15日,台灣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在這幾乎是全世界最長的戒嚴歷史下,許多的常民血淚與壓抑痛苦的生命因著這樣的高壓政策,或失去自由、失去生命,或失去了面對自我的能力,並且將這樣的因子,世世代代著延續著,成為了台灣人的民族性。

1987年7月15日,我即將滿四歲,這四年活在戒嚴時期的短暫時光或許對我沒有太多的影響,對當時正值青壯年時期的我的父母來說,這段他們養成人格與長大成人最重要的時期,幾乎都是在充滿禁忌、不能說的秘密、思想檢查、服從權威的環境下成長與學習,也完全沒有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和出版等自由。而這個世代,正是台灣現今掌握權力、資源與做決策最重要的一代,戒嚴的影響,縱使沒有直接對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產生類似白色恐怖的壓迫,但卻透過整個台灣社會人民內化了服從權威與信仰表面和平的價值觀,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