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書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脫離「無法討論政治」的困境

友善列印版本

長久以來,「政治」在台灣被當作是不好的事,小時候學校讓你覺得政治太髒了,不能進校園。你第一次和政治接觸是選舉時的衛生紙贈品或在喜宴上跟議員敬酒。你對「談論政治」的典型印象,是政論節目上攻擊特定政黨的名嘴,你上次看到他,是他在隔壁節目信誓旦旦表示,如果女人墮胎,孩子會變成痛苦的嬰靈。

身為民主社會公民,我們有權參與政治,但通常要不興趣缺缺,要不義憤填膺、堅持己見、沒有改變意見的可能。這些態度都讓民主溝通更不容易進展。政治管轄我們的全部生活,我們卻陷入「無法討論政治」的困境。

覺得沒必要討論政治、覺得自己不可能被說服改變立場,這些態度截然不同,但可能出於類似誤會。有些人認為價值主觀而無所謂對錯,討論只是白花時間,這種看法把政治立場看得太簡單,使人無法利用價值思維的精細之處為衝突找到出路。

舉個例子。假設你反對同性婚姻,因為你認為穩定的關係才是長久之道,而同性戀太過「淫亂」,所以沒資格結婚,那麼,你最好不要勸身邊遊戲人間的異性戀朋友早點結婚「定下來」,因為這會構成判斷上的衝突:你支持穩定關係,也支持異性戀藉由婚姻建立穩定關係,但不支持同性戀這樣做。

不管你對同性婚姻的看法如何,都會認為當事人必須提出夠好的說明,才能說明上述衝突合理,如果他提不出說法,可能必須承認自己的立場有矛盾,或者修改立場。不管你喜不喜歡,實務上很多時候我們是透過向別人說明自己信守的原則和理由來溝通價值。這是為什麼「雙重標準」是嚴重的壞事。政治和價值並非無法討論,只是要建立實在的討論,我們必須真的面對自身原則和理由的瑕疵,並且反省和修正。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時候一本政治哲學的書是必要的。經過兩千五百年的努力,倫理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們或許還沒找到道德的客觀標準答案,但至少已經把市面上常見的道德立場整理得差不多了。透過這些整理,你可以快速了解自己的想法該歸於哪些立場,以及那些立場的特性和要回應的問題:

◆ 你支持同性婚姻,因為你認為人有選擇自己要怎麼過活的權利。那麼你很可能是某種自由主義者。你支持自由開放的政府,但可能必須容忍人民做出對他們說非常不明智的生活選擇。

◆ 若你支持古文必修,因為你認為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那麼你很可能是某種社群主義者。你認為人對自己所屬社群有特殊的義務,在一些議題上,你可能會被迫在這種義務和人權之間權衡。

◆ 若你支持原住民在大考加分,這是出於彌補不平等的理由,還是出於讓大學生組成更多元的理由?你可以想像,這兩種理由各有吸引人之處和疑義。

在《正義》裡,哈佛大學哲學家桑德爾把常見的政治立場背後的「哲學基礎」整理好,讓你理解它們各自重視些什麼,會在哪些議題上做出哪些判斷。桑德爾是有學術創見的知名學者,也善於向一般人清晰說明抽象概念。這本書行文順暢,用各種具體案例來區分立場與立場之間的細緻不同,並且敏銳提醒讀者各種說法和案例的適用範圍。

首先,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政治立場心理測驗」。讀過一則則案例並把自己的直覺判斷記下,你應該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偏向書裡介紹的某個哲學立場。在這個階段,你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

再來,你可以進一步精鍊自己的立場。假設透過上個步驟,你認為自己是自由主義者,這代表你在多數案例上的判斷跟自由主義相當接近,但不保證你們在所有案例上的判斷都相同(畢竟自由主義內部也有不同陣營)。在這個時候,你可以找出那些讓你和典型自由主義者意見最相左的案例,反思自己的理由,想想你可以對這些「異議同溫層」說些什麼。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你可以試著挑戰對手。假設你認為正義和自由有重要聯繫,那麼你在各種案例上,將與效益主義者和社群主義者有重大衝突。自由主義者不是笨蛋,而效益主義者和社群主義者也不是。他們的想法在你看來可能令人髮指,但若你因此認為那些言論背後沒有什麼值得思考和探討之處,就很難指望討論有進展。當然,要說服立場距離非常遙遠的人,永遠都很困難。但至少《正義》裡清楚的理論整理可以幫助你理解對方,增加溝通的可能性。

走到這一步,代表你體會了對價值問題進行哲學思索的一些好處。對內,哲學讓你更了解自己,對外,哲學讓你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如何鑲嵌於人群、和其他人的立場有何關聯。當然,理解和說服都無法一蹴可及,不過當我們開始嘗試,才真正開始有機會脫離「無法談論政治」的困境。

(本文為《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0周年全新譯本推薦序,經先覺出版社授權刊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