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不要命的言論自由

友善列印版本

「南榕廣場」命名事件引起各界注意,最後成功大學校務會議決議取消命名。成大歷史系教授王文霞於會議上評價鄭南榕,認為他不是促成我們所享言論自由的最大助力,而他的自焚更是如炸彈客一般逃避問題、不尊重生命。

身為哲學研究生,歷史肇因分析不是我的專業,但我無法同意王文霞對生命與尊重的理解。

我相信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著,而是在於有基本品質地活著。這不是什麼奢華脫俗的見解,只要你同意「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就代表你也認為:就算生命是一切值得活的樂趣的根本,但是在一些處境下,人活著,還不如死去。

歷史給予我們的眾多教訓之一,是不管你降生在哪個時代,都依然必須防範來自其他人的侵害。而現在,言論自由已經成為人們保護自己免於侵害的必要工具,實務上可以說是所有自由得以維持的基礎。你從集權國家無一不大費周章阻礙言論自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端倪。一旦有了這層認知,我們可以理解,為了言論自由自焚,即便站在生命角度無疑悲劇,但初衷和效應依然值得敬仰和感激。

然而,王文霞描述鄭南榕的作為是「反映他逃避問題、沒有能力去處理他命運裡面面臨的挑戰」。我不知道王文霞在擔任輔導專員期間諮詢過多少個案,但根據統計,多數為了逃避問題和挑戰而輕生的人不會選擇自焚,因為那很痛,痛本身就是很大的問題和挑戰。

王文霞說:「我們沒有去讀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我們也沒有人去讀人權宣言,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叫自由和民主,所以鄭南榕的這個做法對我來說,是完全違反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因為他損害了自己的生命。」我不確定用無數生命換來的法國大革命和人權宣言會不會同意王文霞的說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站在解決問題的觀點,對於真心認為生命可貴的人來說,看到別人為了言論自由(或者宗教自由、合理的資遣費、被徵收的家......)而不要命,合理的反應不該是譴責,而是去問,是什麼把人家逼到這種地步。

我們培養人文思考和視野,為的就是讓自己有辦法為問題找到結構上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把整個社會的責任推卸到個案身上。歷史應當是個重視前因後果的學科,不知道為什麼王教授對鄭南榕自焚的評論,僅停留在對受害人的譴責。當然,我們不是在研究某個時期的政治概況,而只是在討論使用某種抗爭手段的人是否依然值得紀念,但根據我讀過的少數歷史,抗爭的強度不可避免地必須隨著威權的力道消長。因此,要公正地評價抗爭者的作為,我們依然必須回到脈絡中,面對他的歷史處境。

有些哲學家將人生比喻為藝術作品,強調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終其一生展露出對於理想的融貫的追尋和努力。對這種生命立場來說,生命末期展露的風貌,也是人生的重要「評分指標」。由此觀點出發,作為終其一生打拼言論自由的人物,縱使鄭南榕的自焚是悲劇,也無法抹滅此舉和他自身理想的融貫。

相較之下,如果要說在這個議題下誰表現了對生命的不尊重,應該是無視鄭南榕歷史處境,評價其自焚為逃避問題的王文霞。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指責王文霞得了便宜還賣乖,因為她的發言自由,正是鄭南榕的生命換來的。我必須糾正這種說法:鄭南榕的自焚換來的,是我們發表忤逆威權的言論的權利,落井下石的自由本來就人人都有,不需要誰特別拿命幫你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