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眼肌的角度:讀《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友善列印版本

1/ 進入的方式:柔軟的眼內

二二八研究至今,有許多不同的書籍、研究論文。

但非所有的人都能接觸到他們的故事。

而故事有趣、令人肅然起敬的時刻,也必然夾雜在散落的資料內。從他們的生平、遺族的口述,才能略而得知,原來此時此刻的台灣,也經歷過那樣的時期,也擁有過那些成就。

住在牆裡面的男人。

三個少年與他們不同的命運。

醫生的三代故事──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這本書提供給我們,許多種進入二二八的方法。拿第一篇的施儒珍來舉例吧,這篇的作者先從孩子們的視角開始,一個懵懂的記憶,「好幾次晚上睡覺,感覺有人影、感覺到有人撫摸她的臉後,幾次向阿嬤問起,阿嬤終於給了她「床母」之外的答案。」讓讀者可以好好的進入這篇故事之中,最為關鍵柔軟的地方。

接著,作者拋出更多疑問,以及溫柔:

父親住在牆裡,孩子能感受到嗎?

什麼時候可以叫爸爸?

黨國追查了十幾年,仍不願意相信他失蹤。最後,因為無法為父親買藥、看病,最終牆內的父親死去了。「他們草草地將父親葬在園子裡,用門板釘釘,沒有棺材。」孩子當兵之後,國家仍追查,就當作他父親仍活著那樣,不停地盤問他,而回憶也因此跑入了記憶之中。

而這樣的寫作意圖,也充斥著整本書之中,可以這樣說,這本書將任何時空存有的徬徨,與過去的時空回應,並非死板的記述。

像是「畫裡畫外──張李德和的逸園興衰與陳澄波的故事」,從我們國中、小學的時候就已經所知的畫家陳澄波,他被處刑的那天開始尾回倒數,回到女兒與父親分離的那一天:

陳澄波的二女兒陳碧女和長男陳重光目睹了這一刻。

這是他們十多天來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父親。

九天前,陳澄波曾託人帶字條給他們。那時候他在字條上寫道:白崇禧明天就要來台灣了,如果因此有機會得到正式審判,我就會有救了。

作者將「時間」這個關鍵,放入了讀本的開頭,更暗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關於他們家人的視角以及其後的生命煉獄。

這本書的完成,依靠一群對臺灣文學、臺灣歷史相當有研究的人,並且把為他們所知最溫暖、獨特的視角,把故事緩緩告訴我們,並且讓他們更加真實可信。

 

2/ 整理:可信的遺骨

關於一場悲劇,不,一整個餘生的族,會有多龐大?

許多細節都隱藏在那些動態性的描述,

「牢房裡沒有日曆,只能扳著指頭數入獄的時間」

「楊勵第一次被帶進去刑求室,眼前兩位陌生面孔的刑警不斷強調他是「叛亂分子」」

「在水上機場裡駐守的士兵,在居高臨下的高台上看到──」

而端看這些場景的同時,他們同時也給出大量的細節,如在牢裡面受到刑求的樣態,軍人如何把水壺澆灌在人的臉上(水刑),他們怎麼說話,而主角又如何以臺灣話應對。水如何進到肺裡面、與其他人溝通了什麼、被逼供的結果是什麼等等。而他們的家人,又是如何撐過這些被按放罪名的日子,以及決心。

細節的展現,並非輕而易舉。

往往五百字的細節,就得參照各式各樣的資料,方能成型而不致出錯。而挖掘的過程中,往往會觸碰到更棒、更深刻的腳色核心,如同描寫水上機場的開頭段落:

那戰、那走、那徬徨(Ná chiàn ná cháu ná pông-hông)

讓我們只因一句話,就轉換時空,回到那個語言模糊卻堅韌的時空。

 

3/ 重新寫作的機會:以及重新閱讀的機會

鄭南榕在獄中的編號,恰好是2280。

若你是一位寫作者,那關於這本書,你應該買來看看,當代對於臺灣文學有意識的創作者,如何把一個巨大而繁複的人生,重新呈現在裡面。更應該看看他們如何把資料寫成活生生的樣子,都有助於以後對自己寫作之路遇到的總總,作為一種可靠的繩纜。

若你是一位讀者,更應該看看這本書,有一些二二八的底子也好,沒有更好,把它當做一種時空折疊的小書,像是一堂短短而意猶未竟的臺文課,在有限的時空裡面,引領你進入到這段存在、而視角繁多的歷史。

畢竟,這個當代其實離共同的死亡並不遠。天祐一切。

書名:《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作者:蕭鈞毅、藍士博、陳令洋、王俐茹、李思儀、王順仁、許宸碩、林雅婕、劉承欣

編輯團隊:鄭清鴻、陳允元、王俐茹、藍士博
出版單位: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