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不值得相信的教學評鑑,是誰出問題?──《大學的藝術》之九

友善列印版本

這幾年,數次發生大學解聘在教學上表現優異的助理教授,令外界大嘆可惜。幾乎在所有大學對教師的評鑑,檯面上說是教學、服務、研究三者並重,但其實只有研究會被用來決定教授的升等,甚至去留。

大學的性質應該是教育機構,但是「教學」卻流於「良心事業」,少數熱心的教授認真經營。地位已經穩固的正教授不把教學放在眼裡,還有升等壓力的教授通常在研究上投入大部分心力。其中的一個關卡在於,教學的品質缺乏判別的方法,但研究的成果己有相對客觀的標準。

教學品質沒有判別方法?不是有「教學評鑑」嗎?

在台灣,學生大致上不認為自己對教師的回饋會受到重視,所以通常不仔細填答。因為學生填答回饋的品質不好,所以學校也不敢把這些回饋看得認真,老師也無法從中得到具意義的教學意見,也無法改進他的課程經營。一切都陷入負向循環。

專家一堆,教學評鑑搞不定?

教學評鑑,就和任何的意見調查一樣,都有它的難度和盲點。但是,克服難度和盲點,不就是「專家」的任務嗎?說到專家,有最多專家的地方,不就應該是大學嗎?許多學校都有統計、心理、經濟等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搞不出個可信賴、有功能教學評鑑,這是不能還是不為?

讓「教學意見調查」更有效益,可能有以下做法可以參考嘗試:

1.     增加「文字撰寫式」的意見回饋比重─歡迎修課學生提出明確的意見與建議。

2.     對外公開,或是至少教授之間都收到文字式的意見與建議(學生姓名不公開)。

3.     每學期至少一次,科系教授針對全系的各課程教學意見進行討論:剔除亂寫、偏激、不著邊際的無用意見(教授一看就知道的),記下有建設性的意見,尤其是具高度學習動機的學生所提出的具體意見。

4.     如果學生允許,如果教授希望,安排教授和積極提出意見的學生進行私下會談,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與見解建言。

5.     長期追蹤每個教師得到的評語和建議,如果一個教師的課堂,總是出現相似的抱怨,沒有改善甚至惡化,有損學生的學習效益,科系或學院主管應該要介入。

互相幫忙,而非秋後算帳

曾經和一位教師談及教學評鑑,後來總結在一個關鍵詞:安全感。

如果教學評鑑,是算帳性質,是為了開除或懲罰,大多數的教授都會暗中抵制,或是用盡方法扭曲結果,掩蓋實情。

倘若教授之間可以凝聚一個共識──教學評鑑是發現問題的診斷手段,發現弱點後,將會互相協助幫助教師提升教學品質,教授們將比較樂意教學評鑑發現實況。

此外,教學評鑑應該做為自我比較的工具、發現問題和提升品質的工具,但不應該轉化為數量形式互相比較。畢竟,每門課並不相同,修課的學生也不同。有些課程本質上容易教得有聲有色有趣味,有些課本質上就艱難辛苦,兩者相比較並不見得公平。

久而久之,當教學評鑑愈能發現問題、呈現真相,它就會被當真,它愈被當真,教授愈能從評鑑真正了解自己的教學表現,從而改善。

一流學校,重視與善用教學評鑑

在一流學府,教學評鑑、學生意見,都已經被認真看待,發揮它的建設性回饋功能。

哈佛無論教師或學生,都將課程進行中、學期完畢後的學生意見,看得非常重要。學生對老師的負面評價,老師是感到「丟臉」的,而且學生對老師的評論,也絕對不會無故虛發。

哈佛學生也通常會在調查中提出明確具體的意見,例如,某些課題、部分(module, component)可以增加,或減少,或提前,或合併。老師會不斷地依照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方式、課程安排,我訪問過的哈佛學生認為,不重視學生回饋的老師,「教學都表現得很差」。

在劍橋,學生是否在調查中認為系上的教授有認真用心地指導學生,是一個極受到重視的指標。在化工領域的課程網頁上,有一個欄位「關鍵資訊」,註記了:「92% 以上的學生,都認為本領域的教師善於解說。」

當教學評鑑可以是一個科系或是教師拿來自我標榜的事情,你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教學評鑑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