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場域為學生權利、學生自治與勞工運動。研究興趣是警察抗爭處理,以及與其相關的社會運動、警察學、警察法、法律社會學、與東亞歷史。未來在實踐上希望能建立連結東亞的社運網絡,找出武力對抗以外的和平與自決之道。希望能從殖民時期開始,爬梳出東亞警察、社會運動與法律體系的發展脈絡,與未來的政策方向。
日本的新安保法案,於7月16日在眾議院通過後送進參議院,依法若參院在60日內無法完成審議,眾院可以三分之二的多數決逕行通過法案。自民黨在6月底就通過了將眾院會期延會至9月27日為止,顯然也預期到在民意反彈劇烈下,延長賽的可能性。
雖然在眾院的475席當中,自民黨有291席,加上執政聯盟成員的公明黨35席,超過三分之二的317席。包括倒戈至反安保陣營的第三大黨維新黨在內,原本四分五裂的在野黨,因運動而團結一致,公明黨也出現雜音。若將戰場拖到眾議院,不僅留下參院未通過的汙點,勝負也尚在未定之天。
因此對今年五月成立的反安保學運社團SEALDs(Students’ Emergency Action for Liberal Democracy s),以及其他各團體而言,9/14─9/18的參議院審議,就是否會適用60日規則,把戰場拖回眾議院的關鍵決戰時刻。
在如此緊繃的局勢下,有許多人都在問,SEALDs是否考慮升級行動。在日前的記者會上,SEALDs的奧田愛基表示:「雖然還不知道會不會變成像台灣與香港的學生那樣的抗爭,但因為到目前為止大概都是在日常生活許可範圍內盡力而為,因此完全沒有會發生革命的感覺。我們一如往常地去大學,理所當然地做著理所當然的事情,僅此而已。」
奧田的回應,其實反映了日本自311核災抗爭再興後,採取的主流抗爭策略,也就是「抗爭的日常化」。同為非暴力抗爭,台灣近年來除了常見的記者會、靜坐之外,運用佔領、快閃、突襲等升高衝突的策略亦不罕見。但日本這波抗爭的「日常化」策略,主要是希望避免警察鎮壓,降低參與門檻,讓抗爭成為群眾日常例行公事的一部分,藉以破除民眾對長年來對抗爭的恐懼,並且在缺乏組織網絡下,希望提高網路動員的效益。
具體而言,此一策略有以下幾項內涵,首先是抗爭的時間點,特別是作為主戰場的國會前,自311以來均是選擇方便參加的「週五晚上」。其次則是抗爭的時程,採取每週固定集結,時間到就解散下周見的模式。而在抗爭劇碼的選擇上,也大多是擠在人行道上,站著聽演講呼口號而已。
雖然不常被台灣媒體報導,但如果仔細留意相關的影像,就可以發現日本警察對現場管制之嚴格。在遊行時可見以「三明治」的方式用兩道警察人牆夾住遊行隊伍,在國會前也嚴密地以人牆、路障或是警備車陣將群眾封鎖在周遭的人行道上。被分割在不同街區,呈長蛇陣的群眾,基本上很難聽到在設在前方轉角處舞台的訊息,更遑論與之互動,狹長的場地也無法開設複數舞台。台灣人看來無趣的抗爭型態,實際上也有無奈的成分在。
但其實界線並非如此清楚,從反核到反安保,都發生過數次群眾「決堤」,突破警方防線溢出到車道上,也偶有推擠警察與拒絕解散的情況,而隨著審議局勢推進,抗爭也開始通宵以及連日舉行。而目前主辦單位的態度,是支持往旁邊車道自然「決堤」,但反對往國會方向推擠警察或拒絕解散。甚至在一次群眾拒絕解散時,抗爭者還使用了警察的廣播設備來勸退,引發爭議。其主要考量,還是考量日本警察包括現場鎮暴以及事後追訴在內,仍保持著強大的鎮壓能量,只要發生了一次鎮壓或大逮捕,無論是升級或是潰散,抗爭強度與抗爭者的處境就會脫離「日常」的範疇,而維繫於「日常化」之上的運動策略也會隨之瓦解。套一句反核運動者的說法:「被鎮壓就完了,讓大家還能夠『下周見』,是最重要的」。
而在警察鎮壓能力強大,抗爭長期被社會汙名的日本社會,貫徹這種「下周見」的日常化抗爭策略,其韌性值得敬佩,也確實獲得相當的成果。反核運動曾經一度爭取到與政府的會談,以及全日本核電廠全數停機的成果,但隨著自民黨的上台,核電又再度重啟。反安保到目前為止,也成功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讓安倍政權與安保法案的支持率創下新低,國會前的抗爭每周不斷。在抗爭浪潮的推動下,日本在野黨在本周的參議院中罕見地團結一致,從堵門、包圍主席台、冗長發言、不信任案等等,宣言用盡「所有可能手段」擋住安保法案,到本文截稿為止(日本時間9/18下午四點),尚有內閣不信任案等議案堵住議程,去年底改選中毫無鬥志的在野黨竟然能夠纏鬥至此,實在不得不說是群眾運動之功。
然而,隨著新安保法案的大限逼近,國會前的抗爭者恐怕也不得不去面對,一直以來謹守著「日常化的抗爭」,每周對著彼此喊著「下周見」後回到日常生活的他們,如果,沒有下周呢?
追記:新安保法案最後仍於日本時間9/19凌晨2點通過。通過後在野黨議員紛紛步出國會,在抗爭現場發表演說,SEALDs亦宣言不會就此放棄,之後將會把運動目標轉向選舉,「現在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