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曾擔任上市公司部門主管及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問題
依瑞信銀行2013年的報告,全世界前10%富人掌握86%財富。台灣呢?前20%占比為72%。台灣脫離日本統治時,分配是一張白紙,70年後惡化速度驚人。即或經濟成長趨勢衰退,筆者估計,再過30年,台灣前10%富人將掌握90%的財富。歷史告訴我們,富人掌握的財富比例逐步提升,階級流動只在少數人之間。Corak的蓋茲比曲線(Gatsby Curve)實證,除北歐國家,階級流動很不明顯(註1)。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分配不均有多重的結構性因素,與外國的因素差異不大,只是影響輕重不同而已。現在就來搭乘分配時光機,回顧台灣的財富集中歷史。
一,富人財富的首次集結
為凸顯共產主義會讓人民走上海耶克筆下的「被奴役之路」,西方國家走向新自由經濟主義。這段新鍍金年代(New Gilded Age)監管鬆散,「證券銀行同家」、「產業金融同家」百家爭鳴,不少企業取得擴張版圖的資金來源。忙著出口的台灣,90年代初才步上旅程。
接著,台灣裙帶政商隨之起舞,透過關係或障礙取得公共工程或特許業務經常可見。台灣沒有歐洲貴族世家,但財團儼然成形,少數贏家拿走大部分果實,不少家族擁有肥滋滋的銀行、保險、通訊、百貨、物流、醫院事業。韓國、印尼與南美洲政商世家有著悠久歷史,台灣何嘗沒有裙帶政商的宿疾(註2)?
二,利益輸送、掏空或自肥助長財富集中
自由大旗下,利益輸送或掏空時有所聞。金融海嘯後,各國開始強調公司治理,規範利害關係人交易,然大股東出事,董事法人代表制還是透過「向地下董事長報告」的模式控制公司。逃稅也是問題。筆者參考幾位專家的估計,台灣每年逃漏稅金額(營所稅及營業稅)約1500億至3000億之間,財富重分配受到挑戰。此外,為吸引或犒賞專業經理人,台灣的CEO待遇沒有美國誇張的肥貓症,但高低階年薪差距都以30倍起跳,300倍的例子也非少見。美國肥貓因績效可能隨時被更換,但台灣多是大股東及其親戚擔任,問題反而更大。
三,第二度財富擴張的機會
80年代開始,台灣產業西進,走向全球化(中國化),搭配電子業發展,為財團帶來機會。1994年起,當年上市公司市值台幣6.5兆,至今達27兆,期間發放8兆的現金股息。相對地,過去20年台灣增加300萬勞動力,製造業工作卻流失,使得資本家擁有人力定價權。這段歷史大抵跟諾獎得主Spence的看法相同:中階技能的工作逐漸為機器取代,低附加價值工作因全球化逐漸移往開發中國家,加上某些社會結構因素,是導致所得分配不均的重要因素(註3)。
四,財富的時間複利效果更為可怕
錢滾錢創造不勞而獲的財富。80年代,台灣利率水準曾高達11%,然後一路下滑,造成房地產與股票價格大幅上揚。依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報告(註4),前10%的家庭的股票與基金占總金額91%,最富有的1%占將近一半,好處幾乎落在富人身上。台灣101年度前5%富人的股利所得佔90.7%,病態更為嚴重。筆者依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概念估計,台灣過去50年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每年5%,複利效果讓財富差距擴大10倍。就算富二代是阿斗,在專業經理人的協助下,還是可以透過信託或控股複製複利效果。
五,扭轉財富分配正義的機制失能
台灣偏重所得課稅,最高稅率甚至提高到45%,但具複利效果的資本稅不是空白就是一點點。Piketty與Saez等人提出的租稅改革藥方:遺贈稅、資本利得稅及資本持有稅,台灣都反其道而行。
基於上開說明,改善台灣財富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是:
(一)合理課徵資本稅,包括遺贈稅、資本利得稅及資本持有稅(主要是房產)。最近行政院推出房地合一稅新版本往此方向進行,值得嘉許,但非自用住宅的稅制還是偏低。
(二)合理調整前5%-20%富人的所得稅率。目前所得稅調整擺在前0.1%富人身上,但是筆者發現(註5),101年度台灣前5至20%的家庭有效稅率僅為2.8至4.8%之間,只比其後前50%家庭的1.2至2.3%高些,但比前5%的家庭的16.2%卻有很大落差。前5至20%這三個族群達88萬戶,應有明顯往上調整空間。
(三)改善逃漏稅問題。筆者曾專文建議政府,透過雇用足夠人力等一系列措施改善逃漏稅問題(註6)。只是政府每年公佈的逃漏稅查核數,仍然不彰。
(四)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經營與創新。中小企業僱用848萬人,占總就業人數78%(2012年)。中小企業的優勢,不是應付生產的資本支出,若再能由人力素質帶動的利基型創新,薪資對企業利潤的比值就會明顯增加(註7)。
(五)政府介入改變人力供需結構,提高基層薪資水準。台灣好工作不多,在產業轉型成功之前,筆者曾專文建議政府透過雇用大量人力從事「具有自償性」的工作,改變人力的供需結構(註8)。
(六)政府干預企業利潤分配。西元2000年台灣上市公司盈餘為0.4兆,去年達1.7兆,但人力供需不平衡,資本家仍不願多給,高階薪獎卻越拿越多。自由經濟的陰影下,道德勸說不會有效,政府干預才有可能。例如,學習韓國每年計畫性提高最低薪資,訂定有效分配利潤的法規(註9)。
(七)斬斷裙帶政商。這個問題除靠政治清明,改變地方派系外,持續改善招標制度是關鍵。之前不少人批評柯市長的SOP制度。我只能說,批評者還活在18世紀。看過歐美國家SOP的人肯定會嚇一大跳,隨便一個規範都寫的鉅細靡遺,都以永續經營的精神來訂定。沒有與時日進的SOP,施政會好才怪。特別是,法規剛開始大多由沒有實作經驗者或是為應付外界訂定,沒有想真正達成修訂目標,付委前公聽會又隨便開,品質當然很差。
有人說,不能亂加稅,有錢人會跑。實際上,台灣租稅負擔率全球最低,只有韓國的一半。富人熟悉台灣人才,而且富人的銀行、保險、通訊、百貨、物流、醫院等寡佔事業都在國內,最好賺的房產事業在國內,裙帶政商當然也在國內,大多數人跑不了,也不願意跑。改革之路,需要只是決心與執行力。
〔註1〕Corak, Miles (2013),“Income Inequality,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7, No. 3, pp. 79-102.
〔註2〕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的書《金權城市》,1995。
〔註3〕 Spence, Michael (2014),“The Real Challenges to Growth,"Project Syndicate, Jan. 23.
〔註4〕Wolff, Edward N. (2012), "The Asset Price Meltdown and the Wealth of the Middle Class," Working Paper 1855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vember.
〔註5〕筆者發表於想想論壇:台灣綜所稅的稅率設計合理嗎?(2013)
〔註6〕筆者尚未對外發表:台灣大膽擺脫低薪的第一槍(2014)
〔註7〕筆者發表於想想論壇: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2013)及發表於天下獨立評論: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2015)
〔註8〕筆者發表於想想論壇: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2014)
〔註9〕加薪四法沒有明確的利潤分享比例區間,也沒有高中低階員工的分配比例,這跟現行年終獎金有何差別?隨意可訂的花瓶法案達不到任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