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綜所稅的稅率設計合理嗎?

友善列印版本

歐巴馬在勝選演說後的首場談話提到,要認真減少財政赤字,就必須減少支出並增加富人稅收。未來他將同國會領導人談判,討論未來十年增加1.6兆美元的稅收方案。

看看別人,想想台灣。台灣目前也面臨財政危機。目前大家的焦點在於退休年金的改革,減支與增稅似乎放在冷宮。減支與增稅通常是政治人物不願意碰的問題,台灣更是如此。難怪蔡英文女士呼籲,退休年金與總體財政的問題複雜而糾結,不是現有政黨與政黨、行政和立法等機制所能單獨駕馭,應召開國是會議共同解決。

然而,政治人物不願意碰,不代表對國家是好的,因為它可能暗藏不公義或種下未來危機的因子。很多人知道,台灣賦稅負擔比偏低。就算含社會安全捐,台灣2011年賦稅只有GDP的18%,不到賦稅署網站取樣二十個工業國家平均值的一半,連與台灣條件接近的韓國都有25%。

財長張盛和先生戲稱,這樣的幸福有何不可!問題是,財長沒有告訴我們,偏低的稅率是否有嚴重的負面效應?特別是,當前政府放任債務急速升高,無力減支,連縣市政府都宣稱編不出預算。這也間接表示,各項預算已明顯排擠,重要或具長期效益的計劃很可能會被短視或政治角力犧牲。

這樣的負面效應已在台灣各個層面漫延。例如,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郭明政先生最近在公視節目上表示,不少縣市政府的年度預算超過七成在支付公教人員的薪資及退休金,學校不堪用的課桌椅更新都發生問題!哈佛等名校畢業的新近助理教授月薪只有七萬元,跟不必工作的公教退休人員差不多,難怪人才流落國外。

其它的負面更令人心驚。產創條例、兩稅合一、營所稅調降、遺產稅遽降幾年內一一現形,加上極低的土地稅、房屋稅,讓富人拼命買豪宅,讓投機者的投機成本低廉,帶動房價亂漲,青年不想成家生孩子,助長老人化危機。這樣還算什麼「幸福」?

如何改善台灣的財政危機?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真正的改革是認真從各個層面出發,做有系統的改革。例如,要改革政府財政收入,各項收入的稅基、稅率皆需系統化探討,以為最適化的設計。

筆者認為,若蔡英文女士所呼籲的『共同解決』短期沒有實現,基於選票考量與反對力量的制掣,真正的改革將延宕多年,其間無繼於事的零星、假的改革卻會經常出現。如同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執行長理事會」會議上強調,許多人天真地認為,只從減少或刪除稅賦扣減額就能填補政府的稅收需求,但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達到白宮減赤方案中所需的1.5兆美元需求。

問題總是要解決。這需要各界賢達人士勇於發聲,為真正改革建立基礎。筆者願先粗談『綜所稅』的稅率設計是否合理,以為拋磚引玉。研究賦稅署99年度的綜所稅統計資料,筆者發現幾個可能的事實:

一、台灣前5%家庭所繳的綜所稅,佔全部綜所稅的74%,有效稅率為21%。其股利所得佔全部股利所得的92%,因此他們也是資本家。台灣營所稅有效稅率約11%,因此可以推論,在兩稅合一下,前5%家庭所得的真正有效稅率在31%之譜。看來富人稅率不能說很低,但是和國際比較,往上調升的空間還是很大。

然而最令人詬病的是,台灣有很多免稅所得,那些所得並沒有計入有效稅率計算,充滿優惠的營所稅有效稅率只有法定的六成多,土地房屋稅率低得可憐,有利炒作房地產,青年不敢成家生育等前面提到的負面效應已經漫延。



二、台灣前5至10%及10至15%的家庭每戶每年平均所得分別為187萬元及144萬元,有效稅率為8.4%及6.9%。因前5%家庭幾乎囊括股利所得,故這兩個族群的有效稅率實在低得可憐。它只比排在後面所有的家庭的平均值5.2%高出一些些。偏偏這兩個族群高達五十五萬戶,這樣合理嗎?

三、有人大膽假設,政府中高階主管剛好列在前述兩個族群當中,會不會是故意訂低稅率,以便自肥?公教人員聯婚的比例很高,若以公教人員平均月薪6萬元計,公教人員可真佔了一半?強調公平正義的政府,是不是應該請賦稅署以外的獨立單位好好研究一下?

四、前述兩個族群的收入在台灣相對是高的。如果能調整到台灣前5%目前稅率的一半,不僅能每年多收600多億的綜所稅,是不是也能藉此跟上世界潮流,為提高富人稅率立下比較基礎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