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美國外交的珍珠港時刻

友善列印版本

中國倡議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al Investment Bank,  亞投行),自北京提議起,國際反響可說是不溫不火,除了一部分亞洲發展中國家應和外,發達國家在美國的「打招呼」下都僅坐壁上觀。然而,今年3月中旬起,風向急轉直下:3月12日,英國宣布加入;13日瑞士,16日德國,法國,意大利也相繼宣布加入。自此,七國集團(G7)中已有四國確定加入。近日,韓國和澳洲等國亦宣布加入。截至3月29日,共有41個國家申請加入,全球十大經濟體,除了美國和日本,已全部加入。

美國盟友們此次倒戈,不啻是美國外交的珍珠港時刻。時移世易,這次實施暗算的是美國的歐洲盟友們;而當年對美國下黑手的日本,目前為止還跟華盛頓保持一致。之所以遲至3月份才宣布,一是中國劃定3月31日是創始成員申請截止日,二是北京在亞投行的治理結構方面向歐洲國家做了重大讓步(如作為第一大股東,放棄否決權),第三就是讓華盛頓來不及反應。

來不及反應,實在是因為美國此前反應過度,在加入亞投行的戰略和外交問題上嚴重失策,導致盟友不滿,自身孤立,成騎虎難下之勢。無論將來中國在亞投行的股份怎樣被稀釋,北京都將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中國將是最大股東;亞投行總部將落戶中國;其最高管理層也將由中國任命。亞投行(以及稍早前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無疑是對現行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尤其是以世界銀行為主的多邊開發性金融,構成挑戰;在更深遠的意義上,美國也清楚地意識到亞投行的成立將是世界權力東移的標誌性事件,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盟友們的加入,無疑是未來顯示美國大權旁落與中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亞投行的成立,是中國外交近年來少有的好棋,對中國來說起著一石多鳥的功效。首先,同絲路基金一道,亞投行將成為中國的所謂「一路一帶」戰略的主要融資機構。而這個一路一帶戰略,其首要的考慮是消化中國國內的過剩產能,通過自身在海外創造需求,將中國經濟拉出通縮的陷阱,並且在中長期內為經濟創造一個新的穩定的增長點。其次,通過以亞投行為中心的國際多邊金融組織提供融資,還能極大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再次,該組織聚焦於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可謂是政治正確。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估算,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間,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將達到8萬億美元,平均每年730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融資需求,現有的多邊開發性融資,包括世界銀行,IMF和ADB完全無法滿足。

基於目前的形勢,台灣的因應之道就是積極參與。即使創始成員有困難,將來也要積極申請成為普通會員。未來這一輪亞洲地區的基礎建設擴張,將為台灣在製造和服務業帶來新的商機。另一方面,亞洲地區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將為台灣未來的對外投資創造更佳的環境。

與其在旁邊指指點點,美國應該改弦更張,加入亞投行,從內部對中國進行約束,反而是給北京一個難題。中國的崛起是結構性趨勢。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要如治水一般,重疏而不重堵。亞投行無疑就為接觸中國提供了一個平台。國際社會完全可以把中國的資金流和意識流,引導到人類文明發展的滾滾洪流和主流中間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