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壯士斷腕」與「央媽斷奶」

友善列印版本

筆者稍早的一篇文章(習李新政與中國夢)中提到,判斷未來中國改革與政經走勢,不在於對以習李為首的中共領導層之聽其言,關鍵在與觀其行。作為主管中國經濟的最高領導,李克強頻出「壯士斷腕」之豪言壯語以銘其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其後的一系列政策動作,尤其是近來炒得沸反盈天的流動性緊縮的大戲,分明拉開了新一輪金融改革的大幕。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研究者將李克強的主政思路歸納為所謂的「李克強經濟學」,包括避免出台(註:公布實行)刺激性政策,金融去槓桿,以及結構性改革三大方面。細以觀之,這三個方面有內在的邏輯聯繫。不出台刺激性政策,指的是要收緊財政支出,目的是管理財政收入的存量;金融去槓桿,中心是貨幣政策中性甚至是偏緊,目的是管理貨幣的存量;通過對財政和貨幣兩大存量的結構性調節,達到對宏觀經濟的結構性改革。

中國金融領域潛在的巨大風險,是留給新一代領導人的燙手山芋。自2003年以來通過操縱人民幣匯率而由央行提供的貨幣供應,以及2008年後以巨量信貸和高倍槓桿支撐的刺激性政策,造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參考:中國貨幣超發 誰倒楣?)。在利率管制和國有金融壟斷的大格局又造成利率的雙軌制。在通貨膨脹的陰影下,民間資金通過理財產品,信託等影子銀行渠道流向高風險的房地產開發和地方政府基建(註:基礎建設)項目。結果是,2012年銀行系統發出的貸款大約只佔全社會融資的一半。換句話說,近半數的社會融資發生在不受監管或監管不嚴的影子銀行領域。

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現任證監會主席肖鋼去年在官方媒體就曾公開撰文,指出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其實質就是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是變相吸儲,轉投高利高風險的項目,並通過併入銀行自己的資金池以應對投資者的贖回。

另一方面,金融部門越來越成為一個關起門來自娛自樂的遊戲,逐漸喪失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動力與能力。對領導和監管層來說,預期坐等泡沫破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不如自己及早戳破這個泡沫,在不發生系統性危機的前提下實現金融系統的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正是在這樣一個思路下才有了這樣一起震動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的流動性危機。

針對本次貨幣市場的緊縮,各路方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點評。中國央行被銀行交易員們戲稱為「央媽」,大意是央行總能在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時刻為注入(低成本)資金以穩定貨幣市場的利率,豈料此次央行卻面對6月初以來形成的資金緊張袖手旁觀,按兵不動,甚至一度還通過正回購從市場抽走流動性。央媽斷奶,造成貨幣市場利率飆升,達到創紀錄的高位,隨後引發股市大跌,債市飄搖。此時央行才進場表態,市場隨後趨於平靜。

這一波過山車的行情(註:飆昇後快速回落),唯有從大方面著眼才能有正確的解讀。5月底6月初逐漸在銀行間市場累積的流動性緊張,正好給了領導層一個難得的好機會,通過讓央行不再扮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向金融領域發出一個明確、可信的信號:The party is over。銀行必須糾正其借短貸長,期限錯配和政策套利的商業模式,進而轉向服務實體經濟的合規業務;資金不再廉價;央行施救不再可預期。

外媒對此的解讀,儘管肯定領導層的用心,但對央行處理事件中與市場缺乏溝通的做法頗有微詞。殊不知,在中國式的不完全市場經濟下,此舉也屬無奈。畢竟,央行在今年稍早就一再公開強調金融機構要加強流動性管理,直指銀行不斷膨脹的表外業務和對高風險領域的敞口,而銀行對此充耳不聞,按慣性認為央行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仍將保持資金面的寬鬆。所以北京的意圖就是,打板子,只有打得狠,才能聽得進去。

希望監管層這次不再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從各個方面看,本次中國中央政府導演的流動性緊縮將是新一輪金融改革的先聲。從剛剛出台的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政策可以看出,金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有理由相信,在今秋舉行的中共十八次三中全會上,將會在金融方面的關鍵領域有大的推進,包括利率市場化,資本賬戶開放,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以及金融准入的放開。屆時,「李克強經濟學」將得以一窺全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