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民生政府」的課題與挑戰

友善列印版本

韓國選出首位女總統,朴槿惠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當選之後的挑戰,更是艱辛。

在「大國家黨」因為李明博執政失去民心、面臨地方選舉大挫敗的同時,原本因李明博排擠出權力核心的朴槿惠,以救世主之姿成為「大國家黨」的最高權力核心。她一方面順勢將「大國家黨」改名為「新世界黨」,以「紅色」這個原本在政治上禁忌的顏色(代表共產的顏色),取代了形象越來越保守的「藍色」,讓重生的「新世界黨」,再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另一方面在沒有任何其他有利挑戰者之下,順利地成為新世界黨的總統候選人。

面對來勢洶洶地訴求改革的泛進步派勢力,她又成功地整合反對過份激進改革的保守勢力,形成南韓政治史上首次地「保守」與「進步」大對決的形式。在12月19日的總統大選中,在高達75.8%的投票率之下,以51.6%對48%的得票率,打敗民主統合黨的文在寅,成為大韓民國憲政史上首位女總統。

朴槿惠當選的意義

參與選舉戰無不勝的朴槿惠,在大選開跑之前其實一直面臨著困難的局勢。人民對李明博「MB政權」的執政觀感實在太差;首爾市長補選時掀起的「安哲秀旋風」卻又貌似難以抵擋,更重要的是,身為軍事獨裁強人朴正熙之女,賦予她領導作風強悍的印象的反面,又得背負著「維新獨裁」的歷史原罪。

或有人會以為,朴槿惠的當選,代表了對女性領導者的肯定,以及韓國社會對親美反北,維護傳統以及重視經濟成長……等「保守價值」的肯定。但實際上,朴槿惠以完全顛覆原「大國家黨」形象的手段來贏得大選,益發凸顯保守派再也無法固守傳統保守價值的事實。

持平來說,雖然選戰期間朴槿惠強力地訴求選民其為女性之身份,在最後一次電視辯論會最後的結語更說出:「我將以十個孩子都不餓著的母親之心,來回報大韓民國。」然而,實際上從未積極爭取女性平等地位的朴槿惠,她所代表的並非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形象,而是深怕改變的保守傳統女性價值。

此外,身為掌握行政資源的執政黨候選人,媒體與民調幾乎一面倒地宣傳朴槿惠佔盡優勢。在對手是名氣與人望相對較低的文在寅、且由於投票日是在週間——韓國總統選舉日是選舉年的12月第三週的週三——而導致年輕人投票率降低的同時(若假設年輕人投票率與年長者投票率相同,進步派文在寅的整體社會支持度事實上是超過五成的),朴槿惠僅僅以3.6的得票百分比贏得原本就對其極其有利的選舉態勢,這凸顯了相較於保守傳統價值,「改革」才是此次韓國大選中社會民心的基調。因此,如何回應這股來自內部「求變」的聲浪,是朴槿惠就任之後最需優先處理的課題。

MB政府主政下韓國面臨的困境

回顧這次選戰開端,其實是由李明博政府的民意低落開始。雖然有諸多內政上與外交上的困境(特別是外交上與日本的島嶼衝突、以及北韓所帶來的武力威脅),但影響本次韓國大選最深的,卻是MB政權的經濟表現。

持平來說,在李明博任內碰到了歐債危機與全球經濟成長遲緩,這使得原本李明博的747政見就不易達成,而2008年至今,韓國年平均成長率為3.1%,韓國亦比其他國家還要快速脫離歐債風暴的影響,這似乎顯示李明博的「MB經濟學」並不完全失敗。但,這樣的成長其實是以靠攏大企業、犧牲中產階級所換來的。根據統計,在2008年到2010年對企業減稅之中,大企業佔了51%以上的減稅額度。然而,在對財閥依存度提高、並以此維持住經濟成長的同時,卻沒有達到外溢與擴散的效果。

這使得韓國在OECD國家中得到了許多「第一」:自殺率、農民貧困率、非正規職勞動者比率、大學學費等,是前數第一;出生率、青少年幸福指數、GDP對比公共支出率是倒數第一。低所得勞工的比率是ILO會員國的第一位。福祉水準倒數第二,至於自營業者的數目,則只比土耳其、希臘、墨西哥多,而GDP的家計負債比則僅次於英國,青年失業率更居高不下。而幾乎所有韓國內政上的問題,都與經濟因素有關。

當前目前韓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

根據韓國「國民日報」在12月9號所公佈的民調,韓國國民認為下一任政府的課題的優先順序為:物價安定(48.3%)、緩和兩極化(12.9%)、強化福利政策(11.4%)、政治安定(6.9%)、不動產問題(6.7%)、國民統合(5.1%)、南北關係恢復(3.2%)。

而韓國國民認為下一任政府的經濟政策方向上的優先順序應為:「為了經濟安定的物價安定,創造就業機會」(62.6%),「為了經濟分配的財閥改革與低所得層的支援」(19.6%),「為了經濟成長的國民所得增加」(15.4%)。

這足以證明,穩定物價中持續促進經濟民主化,絕對是大多數南韓居民的願望。這顯示,韓國民眾十分瞭解財閥對於韓國經濟的重要性,但卻也不甘於繼續被財閥壓榨的複雜心裡。

朴槿惠新政府的挑戰與課題:

在選戰中贏得小勝的朴槿惠新政府,必須在上述對過去處境的理解、與對現在需求的認知之中,運用支持她的政治基礎,化解對於她個人的質疑,以尋求未來行動的方針。

在國內政治上

雖然朴槿惠獲得了勝選,貌似克服了來自其父親獨裁專制的原罪,並以個人魅力取得了執政的正當性。但如果以年齡別的投票率反推回去,或許南韓人口比例中,對朴正熙的「516軍事革命」、「維新憲法體制」,還有「人民革命黨事件」……等過去史問題保持批判態度的人,還是佔了多數。因此,如何進一步以改革來消弭「威權復辟」的民眾憂慮,進行全國民的「統合」,將成為其能否有效執政的重點。而其中,能否成功回應民眾「經濟民主化」的訴求,將是關鍵要素。以此,朴槿惠將自己定義為「民生政府」。

只是,支持朴槿惠的政治基礎,其實是不願見到文在寅所代表的「親盧武鉉派進步陣營」再次取得執政的「新保守集團」大集結。事實上,這群人對於「保守價值」的想像是非常不一樣的,特別是針對南韓民眾「經濟民主化」要求的回應方式,更是大不相同。

關於朴槿惠此次競選中的經濟民主化政見,被其反對者視為「減免直接稅,放鬆一些對財團的法規的限制,制定關於財團的法律秩序」的政策(韓文中簡稱為所謂的”줄푸세”),而身為保守派「經濟民主化」教父的金鐘寅的相關主張,例如:對於企業之間循環出資(相互持股)的「國民參與裁判」以及「持股調整命令制度」,卻未列入朴槿惠的競選政策之中。考究其理由,財閥是朴槿惠的重要支持者,要對自己的重要支持者進行改革,實屬不易之事。但兩極化、失業率與非正規職就業問題,若不從財閥改革著手,朴槿惠將無法完成「促進韓國國民幸福」的選舉訴求。此部份若處理不當,將面臨與李明博相同的困境。(按,李明博自詡為「實用政府」,然而其執政後期無人認可其執政績效,因此被戲稱為「MB政權」)。

在對外關係上

雖然在本屆總統大選中,外交安保議題並未起關鍵性的影響作用,但身處大國之中的南韓,必須小心地處理對美、對中、對日、對俄,以及最關鍵的對北關係。就國內政治的角度來說,對北和對美的關係最為重要。

傳統上,保守陣營側重與美國友好、對抗北韓。但在北韓擊沈天安艦,並對延平島進行砲擊之後,使得李明博式的強應對北政策,越來越難得到國內政治市場的信任。因此如何建構穩定的南北關係,是維持民心的重要因素。而此時,對於北韓有影響力的中國,或許也因而得以再一步進場,更為深入南韓的政治視野。

不過中國關係的改變,亦將連帶修正南韓與美國還有南韓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日前日本的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再次成為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本身對於島嶼主權的爭奪,或許將呈現更積極的態度。

然而,韓國在經貿上,又亟欲促成韓中日FTA,因此如何調整與控制與日本的島嶼衝突,將政治衝突與經貿談判有效分割,這也考驗著朴槿惠政府的外交與經貿談判能力。

南韓保守政權的再執政對台灣的影響與啟示

在財閥的支持以及媒體的簇擁之下,雖然身為前軍事獨裁之女,朴槿惠仍舊以「改革」的誠意,和「選票」的支持,擊敗了進步陣營。雖然朴槿惠與台灣有些淵源,或許有增加非官方交流的機會,但是在對中經貿與對北問題上,韓國需要更多中國的協助,加上韓國與台灣在產業出口方面為競爭關係,因此官方的立場上,反而不能與台灣過於親近。在台韓關係架構無法有太多突破的空間之下,台韓關係不至於有太大的變動。

只是,同處於東亞、共同面對敵對共產政權、皆以出口導向做為成長動力,並且都完成了二次政黨輪替的台灣與南韓,無疑會是一組非常好的比較與研究對象。而發生在韓國的種種經濟問題與政治衝突,也同樣地出現在台灣的社會。因此,此次韓國的政經發展歷程,無疑地也給了台灣很好的對照經驗。

2012年台、日、韓三國的選舉皆以保守派取得大權,這凸顯了「經濟議題」是民主社會中民眾最關心的焦點。而在邁向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的同時,或許這三個國家的社會氣氛將會越來越保守,進步派的空間也會越來越狹小。但韓國的例子卻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就算是保守價值的支持者,希望改變的力量還是大過希望維持現狀的力量。以這個觀點來看,若能去除一些結構性的限制因素,改革與進步的力量其實仍是大有可為。以此,在觀察與理解韓國政經發展的同時,也請讓我們一起思考台灣目前的處境,一同想想,台灣未來的出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