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對決─韓國大選 倒數72小時

友善列印版本

2012南韓總統大選進入最後緊鑼密鼓階段,勝負卻仍在五里霧中,讓人摸不著頭緒。這種兩強緊繃的對決狀態,凸顯了本屆南韓總統大選的最大特色:這是自1987年以來,南韓首次沒有強力第三候選人的總統選舉,也是第一次呈現出「保守」大聯合與「進步」大聯合的對決態勢。

透過以下圖表,先回顧一下民主轉型之後,1987年到2007年之間,五次韓國總統選舉之中,保守、進步以及強力第三候選人對決的樣態。

「進步派」與「保守派」的大集結

觀察這次的選戰,其實一開始的選情對於進步陣營非常有利。主要在於號稱CEO總統的李明博,在上台之後 其主打的「747政見」(經濟成長率7%、平均所得4萬美金、世界第七位經濟大國)無一實現,四大江事業也宣告失敗。

而物價飛漲,兩極化現象持續加深,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忽略民意而導致反美牛與反韓美FTA的燭火示威。對北韓的強硬政策又導致兩韓間發生天安艦事件與延平島砲擊事件,內政上還發生了龍山慘事以及盧武鉉的自殺……等內憂外患情勢。而直接反應在政治上的就是地方選舉的全面潰敗,以及原本因為李明博上台後失勢的「親朴連帶」再次復歸。

由於對於李明博執政的觀感過於不佳,加上選民對於進步陣營十年執政期間的不重視經濟分配,以及李明博主政下的無法感受到經濟成長,因此對既有保守派與進步派的政治結構產生了極度的失望感,也因此造就了「安哲秀旋風」的出現。是以此次選舉從一開始就圍繞在「單一化」的議題來展開。

只是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文在寅終於獲得了安哲秀的全面支持,完成了進步陣營的大整合。但強調「政權輪替」的文在寅,以及主張「新政治」的安哲秀,卻頻頻被保守媒體暗示是對貌合神離的組合,而選民也沒有立即給予逆轉勝的支持。其理由在於,事實上積極整合的並不是只有進步派陣營。

在此次大選競選過程之中,保守派的整合可謂是民主化之後,韓國政治史上之最。原「大國家黨」在朴槿惠的帶領之下,改名為「新世界黨」,並且大膽地啟用原本在政治上為禁忌顏色的「紅色」做為代表色,成功地讓「新世界黨」再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而原本山頭林立的保守派系列,也紛紛表態支持朴槿惠的參選總統。而目前保守派陣營除了親朴的嫡系人馬之外,另有五大組成:①保守派元老金泳三前總統的週邊人士;②親李明博派的李在伍議員;③東橋洞系(金大中派)的韓和甲(前新千年民主黨代表)與韓光玉(前民主黨常任顧問);④自由先進黨系列的李會昌、李仁濟、沈大平;以及⑤保守陣營外圍人士,例如金鐘弼(前自民聯總裁)、朴世逸(韓半島先進化財團理事長)、金昌準(前美國下議院議員)、李建介(前無政黨總統參選人)等人。

雖然文在寅陣營也集結了:安哲秀、前總統候選人文國現、左派的「進步正義黨」、曹國與安京煥等進步派學者、文化藝術宗教團體、市民社會與進步派大老……等在野人士的支持。但如果仔細看這兩方陣營名單會發現,兩方人馬的經歷與實際政治的歷練實在是無法相提並論。此外,金大中派人物的出走,凸顯了民主統合黨內親盧派與親金大中派的不合,加上保守媒體的捕風捉影與推波助瀾,益發顯得目前保守陣營的老神在在與進步陣營的陷入苦戰。

「進步派」與「保守派」大集結下的選情發展趨勢

在安哲秀宣佈全面支持文在寅之後,民調顯示的趨勢的確是拉近了他與朴槿惠的民調差距。然而,在文在寅民調上升的同時,朴槿惠的民調其實也同時上升。考察其原因,雖然未表態的中間選民減少,而釜山慶尚南道還有30和40歲的南韓民眾,對文在寅的支持顯著上升;但同時大邱慶尚北道還有60歲的南韓民眾,對朴槿惠的支持也相對地有所提昇。這更加顯示朴與文兩強的競爭日益激烈。

而在民調禁止公佈日(13日)各家媒體所提出的最後公佈的數據顯示,朴槿惠在十三家的民調上,全面取得數字上的領先優勢。其中,有六家的民調是在誤差範圍之內,分別為Mono Research、文化日報、先鋒經濟報、首爾新聞、Ohmynews、JTBC。另外七家的民調中,則是由朴槿惠取得超過誤差範圍的領先。各家民調的數據如下圖所示。

而最後的民調數據一出,雙方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進行解讀。朴槿惠陣營認為雖然取得領先,但因為太過接近,因此絕對不能鬆懈大意;保守派媒體則認為雖然雙方接近,但可以確定朴槿惠處於領先優勢。相反地,文在寅陣營則指出,安哲秀效應已經發酵,雙方差距已經逐漸縮小,預計能在本週末取得黃金交叉;而進步派媒體則指出,近來民調越來越不準確,並且保守派媒體屢屢使用不公正的方式報導民調數據。

事實上,由於各家民調公司的抽樣方法不一、家用電話與行動電話取樣的比重不同、提問的問句方式不同、以及應答率幾乎都不到20%、過去五年來李明博執政之下民調多次出現誤差……等理由之下,民調的可信度變得大打折扣。

針對各界的懷疑,韓國民調業者與選舉研究專家表示,目前民調的抽樣方式已經做了很多的改進與修正,此外,地方選舉的民調誤差結果比總統選舉還要大,更容易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因此目前的民調結果具有參考價值。

最後一週影響選情的關鍵因素

如果民調結果是可信的話,在選前禁止公佈民調的前夕,目前朴槿惠在民調數字上的確是領先文在寅。而依照過往總統大選的民調結果來分析,選情是極度不利於進步陣營。但由於李明博執政之後的民調大幅失準,因此目前的民調結果在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狀況下,只能供作參考。

目前輿論和民調專家的主流意見是,在保守陣營與進步陣營全面動員與對峙的狀況之下,最後雙方的勝負差距可能很小,且關鍵點在於大首都圈的得票率以及486世代的投票傾向。而我個人則認為,除非有意外的發生, 影響選情的最大變數則是在原本中間選民的投票傾向以及二、三十歲青年人的投票意願。

這裡所謂的「意外」,包括北韓發起軍事的挑釁,或是突然之間出現的國內事件。由於北韓的「光明星3號」衛星發射事件,在事前已經有預知之下,因此對選情的衝擊力並不明顯。而比起北韓的外力因素,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可預期的國內突發事件。

例如,首爾市選舉管理委員會於14日,舉發了一起與「新世界黨」有關的非法網路競選活動(在此事件之前,另外還有一起「國家情報院」女性職員疑似非法進行網路助選活動的舉發案件仍在調查當中)。七名被告被控告在上班時間內,聚集在未登記為競選辦公室的空間裡,集體利用twitter等SNS工具發布對文在寅惡意攻擊留言。這個事件的後續發展就很值得密切注意其對選情之影響。只是,由於突發事件的出現是個雙面刃,除非罪證確鑿,不然很有可能在發起的同時就被對方指控為「負面選舉」,反而助長了對方的團結氣勢。

而若沒有其他的意外狀況,由於在兩強競爭的態勢之下,目前還未表態的中間選民已經被擠壓到百分之十以下的空間,甚至接近百分之五。而不願表態的中間選民,其原本投票意願就十分低落。如此看來,投票率的高低,特別是青年的投票率,或將成為影響本屆選舉的最大關鍵因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