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學副教授,專攻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經濟史。
中國近代革命的問題,其實就是上述問題在環環相扣進行著。中國的改革從封建國家的政治主導改革、西方式改革、德國日本式的國家社會主義,到最後走向共產體制等,恰好將西方諸國家發展的模式都走一遍。他們最後一個模式,與最初的自強運動的目標一致,卻也遠離了社會革命的目標。
就文明來看,即令中國現在有一些成就,我們依舊否認他們的成功。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及其戰後的發展趨勢,我們看到封建專制體制國家逐漸崩潰,英法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在各方面引領風潮時,兩者以不一樣的概念在主導發展。中國不斷以他的集體產值、GDP的世界排名,強調他的成就。西方國家則不斷以自身新奇的發展、創新,引領自己國家、社會的變遷,人民在消費、生活上的舒適,甚至建構一個安全、合宜的社會,做為他們弩力的目標。
經濟成長或發展,僅是在全面照應人民生活的安全與舒適之下,被關心的議題。因此中國龐大的生產力,不管是內銷或外銷,產品設計的內、外在精神、樣式,都是西方人的心靈產物,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的經濟力越強、國民所得越高,僅證明他們越有能力生活在西方心靈的世界,被西方化的力量更強。那麼,生命中的中國人在哪裡呢?
中國的近代化路線,從雪恥、富國強兵到近代化國家,也就是三民主義路線,雖然一步步達成他們的初衷,卻都沒有走上正確的路。當這個國家各門各路的菁英,一個個投向他們在西方的留學之地,並且將自己、後代都寄託在那裡時,就證明中國的近代化是失敗的。一個不能讓社會菁英安居樂業的國家,會是好國家嗎?這一群掌握社會資源的菁英,卻先後要求自己的後代,離開他醫生奮鬥的母土,帶著自己的後代、掙來的財產去效忠別人的國家,這是理性的嗎?
檢視這樣的變化,或許我們應該這麼說,中國所認知改變國家命運的作法,乃是從傳統概念出來的東西,目標只在國家強大,如此而已。學習西方近代化的方式僅是其中之一,而非唯一。一旦發現有其他方式,又不會影響到他們掌權的利益,他們就會轉成那種方式。西方式的近代化國家,僅是他們嘴巴講的內容,卻不是他們心中想到的方式。
中國文化強烈影響下的知識份子,即令他們有近代西方社會科學的訓練,也有如此的認知,但一碰觸權力、中國nationalism,最後都回歸傳統式的富國強兵、中國文化的基本思考模型。且不說如何炳棣這樣在西方史學界有高地位的中國學歷史學者的態度,就連金耀基這種研究西方現代化論點的學者,也都在台灣政黨輪替之後,展現出他強烈的中國nationalism。
因此,看著中國國家社會的發展、經濟進步,或可與西方國家相比,但實際上卻是以不同風貌,與西方國家處在相同得時空而已。兩者有本質上的強烈差異。我們相信等到時間夠久,就有人會發現東西方的經濟發展,表面上互相抗衡,實際上卻是透過全球化的經貿發展,西方國家以經濟而非政治手段,將他們的國家整合為西方的奴隸區,而他們所熱烈支持自己的nation-state,其實是西方國家、企業的代理人。他現在的老闆,表面上和他有相同語言、膚色與信仰,實際上的國籍及財富,都屬於西方國家。
從思想或文明的角度來看中國百餘年,「波瀾壯闊」的富國強兵運動,真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銷,及至到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這群人一生奮戰的,最後回歸的,並不是他們想要的,竟然是他們想要推翻的。所不同的,僅是他們從推翻別人到被別人推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