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歷史地位

友善列印版本

馬英九說他要追求歷史地位,但我們必須先搞清楚馬英九的自我定位。

許多有機會訪問馬英九總統的外國記者,內心都會泛起一個疑惑,「這個人會自認為是一個總統嗎?」檢驗這個命題不僅要從馬英九自己的嘴巴,更且要從他的行為。英國BBC的Hard Line訪問節目,主持人就曾很不禮貌當面質疑他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度,質疑他的國家觀點。美國的記者也這樣,才會有「This man」的說法。Economist的Bumbler論點才會譏笑馬英九的施政。
 
從馬英九所受的教育、信仰等,我們有足夠理由推論,他內心中的中國想法,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傳統,中國傳統。而且他想法中的「國家」是中國文化那種類型封建國家,不是近代nation-state的國家。
 
馬英九一直想要實踐他爸爸給他的「化獨漸統,復興中華」的作為,但他不知道這僅是家訓,做為個人言行指標或許可以,但絕不可以拿來當國家施政的指標。原因無他,當一位總統宣誓就職總統,他就被國家機制與人民付託界定他的施政範圍。政府最大的責任是捍衛國家由政治發展出來的國家利益,而經濟利益是由政治利益延伸出來的,放棄政治利益就是失職。
 
馬英九現在所做的事情,已經相當程度偏離國家方向,最簡單的案例就是簽訂ECFC。姑且不論ECFA會帶來多少經濟利益,光他犧牲國家的政治利益(包含內政與外交等等的利益),就是失職、有叛國嫌疑。一個總統會簽署這樣的約定本來就很奇怪,更何況是主動要簽訂。
 
由ECFA往後延伸出來的許多荒謬政策,我們當然可以說馬英九Bumbler、stupid,但為何同一票文官在李登輝、陳水扁手中不會做的那麼bumbler,但在馬英九手下會做的那麼荒腔走板呢?那不是施政能力問題,而是方向錯誤造成的結果。
 
以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濟、政治成就來看,台灣文官水準比之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傑出,人民的素質也普遍被國際肯定,因此在正常狀態,若這樣的人選出來的總統會被「This man」,會被Economist罵成Bumbler,那其他國的元首不就更慘呢!實際上其他國家元首並沒有被人家這樣罵,所以問題出在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上,不在小細節。
 
若從馬英九內心想法,那種替中國爭取利益的作為,那些所謂bumbler做的事情,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因此「釣魚台事件」、「南海事件」和「中國將台灣納入他的版圖」時,馬英九的作法若從「馬英九是中華民國(台灣)總統的角度來解釋,並不能瞭解,但若從馬英九內心的文化、nationalism去理解,這些舉動都一致,替他內心中的中國在奮鬥。
 
馬英九要追求的歷史地位,不是從他身為獨立nation-state的總統去理解,而是從佔有一塊殖民地的長官,要怎樣讓這塊土地歸屬於他內心中的母國。簡單的說,他要做的是「統一大業」。在馬英九的心中,沒有統一或被統一,僅有殖民地回歸祖國的問題。
 
馬英九的歷史地位是:促成(他內心中的)中國統一。這一點都跟總統無關。
 
馬英九的悲哀是:馬英九心中的中國是文化的、土地的、歷史的、已經消失的、意識型態的中國,不是真實的中國。真實的中國,不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是nation-state的中國(台灣或中華民國),都不會肯定他的作法。另一個悲哀是:全世界的國家都不知道他在做甚麼?哪有一個國家元首不為自己的nation、現實利益,乃至權勢在努力奮鬥,而在為那已經消失、被唾棄的錯誤傳統文化在奮鬥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