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落跑鐵桿獨?」──一個故事,各自表述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16日)拜讀陳陸輝老師與牛銘實老師連名投書《聯合報》的分析大作〈鐵桿台獨年輕化 7成信美軍助台〉,筆者曾受教於陸輝老師,有感陳老師與牛老師純粹針對資料所做的描述性分析遭部分有心人士引用,進而做出與資料不甚相符的推論,筆者深感焦慮,故為此文。希望在陳、牛兩位老師的基礎描述性分析之上,進一步深入檢視這份資料所呈現的結果。

這份資料是美國杜克大學牛銘實老師與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年合作執行的「臺灣民意與國家安全」訪問案,既然陳、牛兩位老師以2015年的資料為描述主軸,筆者自然也需要以此為基底,來與前述報導做對話。(此份資料由杜克大學亞洲安全研究中心釋出)

首先,一般所述「鐵桿臺獨」與「條件臺獨」的指涉對象。「鐵桿臺獨」指的是在「如果臺灣宣佈獨立會引起大陸攻打臺灣,請問您贊不贊成臺灣獨立?」一題中表達贊成者;而「條件臺獨」則指的是在「那如果臺灣宣佈獨立,而大陸不會攻打臺灣,請問您贊不贊成臺灣獨立?」一題中表達贊成者。除了臺獨有鐵桿、條件之分,其實統派也有。「鐵桿統一」指的是在「如果臺灣和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別很大時,請問您贊不贊成臺灣和大陸統一?」一題中表達贊成者;而「條件統一」則指的是在「那如果臺灣和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不多時,請問您贊不贊成臺灣和大陸統一?」一題中表達贊成者。

不過筆者要先說明,這四題在問卷中是「依序並陳」的,也就是四題都會出現。換言之,受訪者在回答這四題時,是不是會有相互重疊,甚至邏輯矛盾的狀況呢?當然是有的!而且這在電話訪問中其實也不算少見。筆者認為,真正的鐵桿臺獨,應該是不會在統一情境的題目中回答「贊成」的;相對的,真正的「條件臺獨」,既不會在統一情境題目中回答「贊成」,也不會在「如果臺灣宣佈獨立會引起大陸攻打臺灣」一題中表示仍舊支持臺灣獨立。(前提是,如果「不統不獨、維持現狀」是一個中性的當前狀態時)

如果真正細分,鐵桿獨、條件獨、條件統、鐵桿統等四題僅以「贊成(1)」和「不贊成(0)」作區分,則可以得出16種結果。筆者將分類結果與實際的受訪者人數列於下表,左方項目是原始題目的類別,上方項目則是筆者認為較嚴格的分類方式。N1指的是16類中的各項目人數,N2則是筆者分類後的人數,N3則是只將量表分為「鐵桿獨」、「條件獨」、「不明、皆可或不統不獨」、「偏統派」等四類的人數。

從上表中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多數的臺灣人是屬於「偏獨派」(包含鐵桿獨與條件獨)的(56.6%),「偏統派」的比例甚低(8.8%)。統獨偏好「不明」者佔總數的34.6%(偏統或偏獨,但立場可能矛盾者有14.0%,而統獨皆可或不統不獨者有20.6%)。筆者刻意區分出「鐵桿獨」、「條件獨」、「不明、皆可或不統不獨」、「明確統」等四類,便是要將重點放在被部分媒體或政治人物熱烈討論的「14%鐵桿台獨  打算兩岸開戰就落跑」(《蘋果日報》)這個主題上。

筆者不多說,直接列上資料如下表(表中「()」內表示「橫列百分比」,表中「[]」內表示「直行百分比」):

上表才是完整的圖像,陳、牛兩位老師已經說過的故事,如鐵桿獨中有14%在臺獨戰爭中會逃跑或躲起來,有26%會選擇從軍或抵抗等等,此處不再贅述,筆者要接著兩位老師的故事往下說,把沒在標題中的故事說清楚。請讀者稍加注意,筆者和兩位老師所用的資料是同一筆,同樣也是基於資料做出客觀的陳述,但是可能會給讀者完全不一樣的理解。

首先,當臺獨戰爭爆發時,在鐵桿獨中,比例最高者是從軍與抵抗,佔26.4%;而原本就對臺獨戰爭有疑慮的條件獨中,比例最高的是選擇逃跑、投降或躲起來,佔26.8%。此外,立場不明、統獨皆可或不統不獨者,在臺獨戰爭發生時選擇順其自然的比例最高,達33.7%;最後,偏統派在臺獨戰爭爆發時,選擇逃跑、投降或躲起來的比例是最高的,有30.3%。

我們接著要比較總體上各種行動者的比例與不同統獨立場者在不同行為上比例的差異。總體而言,當臺獨戰爭發生時,只有17.2%的人會選擇抵抗,但是非鐵桿獨者選擇抵抗的比例都低於總體比例,條件獨9.5%、不明皆可或不統不獨14.6%、偏統派13.6%,只有鐵桿獨遠高於總體比例,達26.4%,這顯示鐵桿獨群體是全體民眾當中最勇於在臺獨戰爭中選擇抵抗的群體。筆者也發現,我們劃分鐵桿獨與條件獨的方法應是正確的,從條件獨面對臺獨戰爭時低比例選擇抵抗、高比例選擇逃跑或支持政府決定可以看出來,條件獨確實慎重考量臺獨的成本。

其次,我們分別來看各種行動群體的組成分子。在臺獨戰爭爆發時,選擇從軍或抵抗者,有51.5%是鐵桿獨,29.1%是立場不明、統獨皆可或不統不獨者,這樣的分布與統獨四類群體的總體分布有相當大的差異,總體來說,鐵桿獨只有33.8%,但是就抵抗或從軍者而言,鐵桿獨的比例就明顯攀升為51.5%,顯示選擇抵抗者仍有過半多數是鐵桿獨群眾。接著,我們觀察選擇逃跑、投降或躲起來者,我們也可以看到,統獨四類群體的總體分布比例為鐵桿獨33.8%:條件獨23.2%:立場不明、統獨皆可或不統不獨34.5%:偏統派8.5%,但是選擇逃跑、投降或躲起來者在統獨四類分布的比例是21.4%:27.7%:39.3%:11.6%,四類當中有三類高於總體分布,僅鐵桿獨一派低於總體比例。筆者認為,這顯示非鐵桿獨的群眾在臺獨戰爭爆發時,多數會選擇逃跑、投降等,但鐵桿獨選擇逃跑的比例是最少的,反而有很高的比例選擇抵抗。

另外,筆者認為還有一種行為者的組成也很有趣。在選擇支持政府決定的群體中,統獨四類的分布比例為37.9%:36.8%:18.4%:6.9%,偏獨派支持政府決定的比例是高於總體分布的,而立場不明、統獨皆可或不統不獨者,以及偏統派反而支持政府決定的比例低於總體分布。筆者略感訝異,不清楚是這兩派群體(尤其是偏統派),究竟是不信任2015年的執政政府,還是有其他因素所造成。

以上,是筆者針對相同資料所做的簡短分析。如果讀者認為為何筆者說的故事與陳、牛兩位老師感覺差很多,筆者不會感到意外,但筆者仍認為我們跟老師是在說同一個故事,兩位老師點出了事實:「鐵桿獨中選擇抵抗與從軍的人是最多的」。但是有心人士卻只抓著14%逃跑、投降或躲起來的鐵桿獨,說這些人如何如何,然後臺獨派又是如何如何等,這就已經超出故事的範圍,變成說者自己在寫故事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