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依附在被唾棄的中華民國影像下的囈語─ 評陳芳明的〈民進黨的國家論述〉

友善列印版本

6月14日,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在聯合報發表〈民進黨的國家論述〉,文中對現況的論述,不僅與現實差距頗大,連立論結構也讓人懷疑他曾經是台獨海外政論家與民進黨文宣部主任。

陳芳明以去年趙少康先生發言「北京與民進黨的立場完全一樣,都否認中華民國存在。這種說法,可謂一針見血。」做為起始,開始陳述民進黨決定參與選舉就是承認中華民國體制,而且還選上總統,但這樣的政黨竟然否定中華民國,就是對投票給他們、支持民主的選民,否認主權在民。並將之推展到台灣的兩岸關係,認為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兩岸的發言權被國共所壟斷、台灣地位被矮化到與港澳一樣。

首先,陳芳明可能忘記不否認中華民國存在,就是搞兩個中國,就是中國口中所謂分裂祖國領土,這是中國絕不允許的事情。因此2004年連宋敗選,連戰在中國啟動反分裂法後,投身中國進行國共和談,就必須且已經否定中華民國了。連戰的舉動正式啟動台灣統派政黨如親民黨、新黨等一一投向中國。請問哪一個敢在中國講中華民國現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立?國民黨高喊一中各表,而一中就是中華民國,那僅在台灣喊的,到中國他們都不敢這麼說。就算國民黨的馬英九讓他們重新掌控中華民國,也以ECFA否定中華民國。

所以去年趙少康並沒有講清楚,實際上海峽兩岸的主要政黨都或明或暗的否認中華民國存在,不是只有北京與民進黨。而他們本來就以否定中華民國起家的,他們的否定可以被理解,但那些靠中華民國當神主牌的統派政黨,他們的否定就難以理解。

現在重要問題不是誰放棄中華民國,而是誰要從出賣中華民國殘餘價值的過程中去撈好處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至少民進黨比國民黨、新黨好多了。

其次,參與中華民國體制內的選舉,並不等於就不能主張獨立、否定中華民國。因為掌握主權的是人民主權,不是中華民國體制或這個招牌。在人民有表達主權意識的選舉中爭取認同,才是尊重人民主權的民主表現。

我們看在民主國家體制內要尋求獨立者,多參加當地的選舉,也並不因此就被認為承認體制而反體制,違反對選民的誠信,必須被嚴厲批判、唾棄。遠者如印度尋求自英國獨立,近者如蘇格蘭要自英國獨立,魁北克要自加拿大獨立等,都是參與當地體制的選舉,又有誰認為他們因此就不能尋求獨立、背叛選民呢?

經由民主方式,假如有一天,台灣人民表決否定中華民國,並且合法更改中華民國國號、憲法,難道這不是承認中華民國又反中華民國的舉動嗎?這種更改國號的做為,在很多民主國家所在多有,這又為什麼不對呢?在此,各政黨、國民,是不是在陳芳明的論述中,必須謝罪呢?

因此陳芳明在此批判民進黨,就是以中華民國國號、體制凌駕在人民主權之上,就是在批判民主。

陳芳明現在的論述,其實是否定曾是海外台獨健筆、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芳明!這兩個陳芳明很明顯的不是同一個人,甚至是敵對的兩個人。

陳芳明說:「今天兩岸對話完全被國共兩黨壟斷,其實部分是由民進黨促成。不僅它自身恐共所造成,而且也因為長期疏離中華民國體制所致。」這個論點完全錯誤。要參與和中國對話,就要否定中華民國。而在參與對話的諸政黨中,除了需要實力外,中國也根據自己的利益,挑選賣台最力的政黨,做為他們對話的對象。因此離開中華民國體制才有對話資格,國民黨因此被挑中,有實力且賣台最有成績,所以能和中國獨佔對話。這才是真相。

反之,像民進黨不被挑選為對話對象,間接證明他儘管在政黨文件中否定中華民國,如陳芳明所謂「長期疏離中華民國體制」,但民進黨卻沒有出賣中華民國、台灣人民的利益給中國。這樣會強調民主、顧全台灣人民利益的政黨,當然是我們要支持的。

因此陳芳明說:「民進黨拒絕參與中華民國的兩岸運作,反而造成國共兩黨片面談判。在兩岸議題上,民進黨應該與國民黨合作,至少在步調上要有某種默契。」等於要民進黨配合國民黨,出賣中華民國與台灣人民利益,民進黨的參與等於替馬英九、國民黨的賣台背書。

就算民進黨要出賣民主與國民黨配合,兩岸方面他依舊沒有發言權。馬英九都圍堵他的老師、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涉入兩岸關係,怎麼會讓民進黨在兩岸有發言機會?

陳芳明又說:「北京的一國兩制策略,往往把台灣與港澳綁在一起。他們刻意避開中華民國不談,只因頗知那是有人民意志支持的國家。」這個評論更不合事實。中國不談194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史,乃是毛周以來的既定政策,也是中國正統之爭的道理所在。不要說中國現在不談中華民國,連兩蔣時代也這樣,難道兩蔣時代,中華民國就有民意基礎?

中華民國已經被海峽兩岸諸政黨唾棄了。看清這個事實,就能理解國民黨現在所做的,都不是以中華民國代表涉入兩岸,而是一種政黨間的非國與國、非公務關係在進行。沒有公務資格的連戰、吳伯雄穿梭其間就是另一個明證。陳芳明洋洋灑灑寫了一堆捍衛中華民國體制的論述,其實都是虛話。

中華民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延伸閱讀】

陳芳明◎民進黨的國家論述,聯合報,2013.06.14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