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上週的一個夜晚,住在伯利恆的巴勒斯坦友人潔希為了討家中小孩的歡心,特地冒著寒風冽雨,出門到雜貨店買甜品。
到了雜貨店,潔希猛然發現,身上只有一張約旦第那爾幣(JOD)大鈔,卻忘了以色列雪克爾幣(NIS)。她只好拿出約旦幣給商家,「沒問題,照樣成交」。拿了甜品後,老闆還找了雪克爾幣零錢給友人。
這種貨幣交易每天都在西岸地區上演。但對1988年11月就宣佈建國,直到2012年底才順利升格為「聯合國觀察員」的巴勒斯坦,卻為「國家主權」劃下尷尬的一刀。
身為國家獨立象徵的「貨幣主權」,強調國家對本國貨幣行使的最高權力,不容許外國干涉的排他性。光受以、約兩國貨幣制約,被134國外交承認的巴勒斯坦恐怕比只有22個邦交國的台灣還不如。
上個月,伯利恆市郊一所難民營公立小學老師發動罷工。原因是,這群老師薪俸領的是約旦幣,但約旦幣對雪克爾幣近期不斷貶值,民間商家又多以雪克爾幣計價,薪水變相縮水;巴方政府原本允諾加薪又跳票,老師們只好擺爛不幹。
2007年,巴勒斯坦的貨幣主管官員阿貝德曾宣示,巴勒斯坦打算在2010年準備發行巴國貨幣。但6年多過去了,巴勒斯坦也已升格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國家貨幣」的工作卻什麼事都沒發生。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提案,遭到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但最後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67/19號決議。
巴勒斯坦取得「聯合國觀察員」身份的成果,令諸多台灣建國主義者感到振奮,似乎想從巴勒斯坦案例中,尋覓借鏡的希望火苗。
但身為「國家」,巴勒斯坦的建國前景仍崎嶇坎坷。許多巴勒斯坦人對於「巴勒斯坦國」的「實質獨立」,總是抱怨連連,甚至認為「一點鳥用也沒有」。
去年晉升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後,巴方原本想利用參與聯合國的職權,欲在國際法庭控告諸多以色列高官,違反國際人權。但以方警告,若巴勒斯坦一意孤行,以巴和談及援助巴勒斯坦的物資、經濟資源,一切免談。最後,巴勒斯坦政府退縮了。
制約巴勒斯坦順利建國的,還有經濟民生資源被掐死。至今,巴勒斯坦地區仍高度仰賴以色列和國際社會的援助。走在巴勒斯坦的街道上,除了觀光業、農業外,缺乏重大支柱產業,尤其缺乏規模龐大的製造業,難以吸收就業人口。
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統計,2012年,巴勒斯坦人年均收入只近1700美元。西岸地區的失業率超過20%;加薩走廊更慘,逾30%民眾失業。
一次機會,搭著巴勒斯坦友人的車子前往加油站。原以為,人均收入只有以色列國民所得5.6%的巴勒斯坦,油價會比以國便宜。但當加油站掛著售價「每升7.3元以色列幣」時(台幣63元),我不禁質問:「巴方的油價為何和以色列幾乎一樣?」
友人回答,以巴雙方曾簽訂供油協議,「巴勒斯坦油價和以色列同步」。這種看在巴人眼裡,如同「經濟剝削」的現象,是巴勒斯坦的經濟體質完全無法「實質獨立」的條件,也讓困頓的貧富差距更雪上加霜。但同時,巴勒斯坦若缺乏以色列和國際的經濟援助,又更「國將不國」。
另一阻礙巴勒斯坦建國的,就是巴方自己。政治的分崩離析、官員嚴重腐敗、綿密的裙帶主義,讓巴方難以擁有統一有力的堅定力量,共同對抗強大的以色列。
過去26年,巴勒斯坦湧現諸多政治派別,無論是巴解組織、哈馬斯、更激進的卡桑旅,他們不僅相對獨立,且各自擁有相對自主的政治和武裝力量。尤其,以法塔赫為主的巴解組織和哈馬斯的對立最為尖銳。過去10年,還爆發多次武裝內鬨,齟齬更衍生到校園選舉。
位在西岸地區的伯利恆大學教授馬辛說,有位支持哈馬斯的學生想競選學生會長,卻被巴解的人帶走教訓。之後,再也沒哈馬斯支持者敢出來和巴解人士競選。
類似的抗衡,同樣在哈馬斯主政下的加薩走廊上演。2011年,兩大派別實現「基本」和解,但本質矛盾並未消弭。
外部因素方面,除以色列和美國外,自家阿拉伯兄弟也來捅一刀。因利益衝突嚴重,不少阿拉伯國家先後與巴勒斯坦交惡。
諸如口口聲聲力挺巴勒斯坦的埃及,在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大衛營協議」後,被巴勒斯坦視為一種「出賣」,隨即中止和埃及的「外交」關係;1990年,第一次波灣爆發,埃及和巴方支持對象不同,兩方關係又降入冰點。時至今日,雙方才握手言歡。
同樣狀況也落在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身上,他們都曾是巴解組織的重要金主。但在第一次波灣戰爭時,已故的巴解領袖阿拉法特竟倒向伊拉克,氣得沙國伯決定和巴解組織翻臉,並驅離在沙國、科威特境內的「巴勞」。3年後,「巴阿關係」才融冰。
沙烏地阿拉伯援助巴勒斯坦的項目,也是根據沙方自己的政治目的,而非巴方的真實需求。
無論在歷史、地理、血緣等方面,約旦與巴勒斯坦有「血濃於水」情感。約旦也是阿拉伯世界唯一給予巴人約旦國籍的國家。但1970年,阿拉法特竟密謀刺殺約旦國王,而被約旦驅逐,流亡黎巴嫩。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愛恨情仇,有時遠比以巴衝突更精彩。
至於最大「敵人」以色列,內部倒是浮現一幅有趣現象。《今日以色列》報曾在2013年初進行民調發現,近54%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但矛盾地,逾54%的民眾認為,以巴不可能達成和平協議;卻有43%民眾支持在西岸續建屯墾區。以色列人糾結的情緒,讓巴勒斯坦建國路途更形複雜。
無論是經濟、教育、貨幣、內部政爭或國際關係,巴勒斯坦號稱「國家」,卻連一個國家的實質獨立要素都遠遜台灣。難怪巴勒斯坦人常自娛:「嘿!說好的巴勒斯坦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