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想想】想想文學獎

友善列印版本

看到這個標題,大家很可能以為我繼上週的藝術大賞之後食髓知味,所以打算拿一樣的框架,把一年來的各種達官貴人們的奇言妙語給套進去。不,不是這樣的,同樣的招式不能對聖鬥士使出兩次,同樣的老梗也不能滿足想想的讀者兩次。這篇就是真的要講文學獎,頒給文學創作者的那種文學獎。(大家關電視,收視率馬上下降20個百分點)

是這樣的:就在這幾天,台灣老牌的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發布了重大消息,往後將不再採取匿名徵件評選的方式,而改採對三年內出版書籍的公開評選。此外,大獎所選,是要「攀登高峰」的作家,亦即,新人止步。

就某個角度來說,這在台灣文青世界裡面投下一大顆震撼彈。雖然,我們可能各自對某些報紙的政治立場無法認可,但是長久以來的副刊文化,還是無分色彩文人共冶一爐,因為副刊也就那兩三家,沒什麼太多挑剔的空間。當然文藝圈存在某種無法言明的政治傾斜結構,而且有些時候副刊還是會因為這種權力結構,出現像「某夫人畫像」這樣的奇跡式爛作品,然而在台灣這還是最為權威與廣布的發表空間,大大小小不管進步與否的文藝青年,還是必需在這些地方掙下一席之地,報社的文學獎也就相形重要起來。像這樣徵獎方式的改變,對於躍躍欲試想要進入「文壇」的年輕人而言,一下就驟然少去了一個重要的入口。

我常常覺得,文學獎其實像是一種效力可疑的執照,但又不像律師會計師或是丙級中餐烹調技術士,沒有拿到的人也是可以公然地鬻文為生(只要賣得出去的話),它頂多就是提供一種資訊經濟學上的意義,告訴你說:「喔,這個人基本上是會寫字的。」作為一種可疑的放訊。

有的時候,又像是一種殺不了人的殺人執照,只能在跟人談文論藝談到吵架的時候幫自己壯壯膽。我這輩子最深刻感受到文學獎對生涯貢獻的時刻,是在以下這個奇怪的場景之下:

某天本市的地方文學獎頒獎典禮,本人基於附庸風雅的心理隨同我的雇主出席,結果頒獎終了,一名得了獎的大叔,熱情地要跟她表達文學意見,然而因為行程匆匆,她便指向我說:「那麼你先跟他聊聊。」

「對對,我們來聊聊先…」當我以誠懇的服務業姿態招呼對方時,大叔卻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然後鼻孔噴氣白眼以對:「你,懂文學嗎?」

「這個,某雖不才,卻也得過時報文學獎乙座。」

在那之後,我們經歷了比鄭弘儀的六秒還漫長的一段對望的沉默時光,大叔終於開口了:「那…好吧…我們談談吧。」

這是我極少數可以深刻體會到「文學獎到底有什麼用」的經典場景。然而,畢竟可遇不可求,就要在那麼樣的一個時間空間,有那麼樣的一位大叔。

但對更多的文藝青年而言,獎項的獲得,其實還是文壇的快捷門票,一種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我可以寫下去」的認證。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的在意,對還沒有得獎的人來說,文學獎總是不合理的,永遠都是沒有品味跟教養的唐古利烏鴉們荒唐的燒餅揀選大賽,每次選到的東西,只要不是自己的,都很容易覺得甘那賽。

在連續幾次入圍又落選的悲劇以後,我也曾經憤恨到跟一同苦悶的文友打包票說,如果有朝一日得了大獎,必要當場把獎盃砸了,以作為對今日之苦的小小報復。結果得獎之日,卻又俗辣了起來,不好意思在眾目睽睽下做出如此放肆之事,好在玻璃製的獎盃相當脆弱,在頒獎典禮現場玩弄兩下,一不小心就把上方的透明方塊給弄碎掉落,也算是勉勉強強履行承諾。

每年文學獎頒獎之際,也都少不了一番批評與論爭,像是散文是否應該屬於紀實、致敬或是抄襲等等,而比賽淪為某種形式上奇技淫巧或是固定腔調的競賽,少有別具深度厚度的作品,更是常見的批評,前輩作家們也總是免不了懷古一番,指責一代不如一代。

這次聯合報文學獎的甄選方式變革,或許多少也是因應這些爭論,而做出的新嘗試。但台灣其實從來不缺乏「書獎」或是寫作的「終身成就獎」,反而,無名的新人就此少去了一個見光的舞台。甚至,也有人批評,這樣的徵獎方式,難免會鼓勵文學界的社交化、拉幫結派化、互相拉抬化等等。評審們不是聖人(是的話恐怕更糟糕),這也是無法迴避的懷疑,比起過去,爭議恐怕只多不少。

也有不少人建議過,可以採取像是日本芥川賞一樣的評選方式,也同樣不是匿名徵件,但對報刊雜誌上面發表過的新秀短篇小說予以拔擢,基本上還是對新人的獎勵。這也是我認為相對可行的好方式。

不過這在今天台灣的文學環境,會產生一個循環論證的問題:在具權威性的發表空間有限且日趨集中的情況下,大都要有受過文學獎等肯定的作家,才能收到稿約、獲得發表機會;但是又要發表過的創作,才能有機會參與這種型式的徵獎,於是這陷入一個鬼打牆式的窘境。

自己跟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就是同樣一篇作品,在得獎以前屢投不出,在得獎以後接到稿約卻可順利採用,只能說天威難測。然而又何能責怪於副刊的編輯?畢竟茫茫稿海,難免都會看貼上的標籤,來決定揀到籃子裡的是哪些菜。

也有人會覺得,這不是網路的時代嗎?此處不登爺,自有登爺處,你自己去開個部落格吟風弄月就好了,何必計較副刊或是文學獎?可是正因為是在這樣的資訊之海裡,閱聽大眾訊息篩選的成本大增,指標性通路反而益加重要了起來。不那麼市場導向的純文學創作,比起大眾文學或公共評論,又更加依賴這樣的通路效應。

那好吧,想想論壇也來辦個文學副刊、辦個文學獎吧,大家說好不好?(謎之聲:好呀,那你去找錢來辦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