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國家公認心理師,現任譯者與商業外文教育工作者,業餘跨文化研究愛好者,曾居住拉丁美洲多年。冀望透過英文與西班牙文教育,協助台灣能人將其成就推上國際舞台。個人外語教育與相關討論網站:克里蘇之家,http://metasur1.pixnet.net/blog
農曆七月七日出門時,看見路上正在熱鬧搭棚架,原來是有間廟宇在準備要「做十六歲」。台南市的習俗,有著針對長男與長女「做十六歲」的悠久傳統。
當長男或長女年滿虛歲十六歲時,家人就必須帶他們到特定的廟宇進行這項儀式,感謝神明保佑長大,並宣告成人。為何只有長男長女?有一說是因為長男長女通常被賦予協助家業,並照顧其他兄弟姊妹的重責大任之故。年滿十六歲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已經成為「成人」了,表示長男長女們不能再以自己是小孩的身分推託事情,必須開始負起更多的責任。例如,當年台南市五條港的童工只能領半薪,但是滿十六歲之後,就可以領全薪了,雖然不論童工或成年工人所作的工作都是一樣的。
而在拉丁美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只不過在拉丁美洲,人們是做「十五歲」,而且是女性限定。相關的儀式被稱之為Quinceañera或Fiesta de los quince años,意即「慶祝十五歲」。女孩家裡必須舉辦一場舞會,而年滿十五歲的女孩穿著美麗的特製服裝,由父親或長輩帶進舞會大門。每個親朋好友都必須送女孩一朵花,之後女孩並必須與所有親朋好友跳著華爾滋。這樣的儀式在拉美各國依照國情各自有所不同,而這種習俗與歐洲與美國上流社會的debutante dance或是美國的sweet sixteen很相似,都是針對女性,是一種象徵女性由孩童期邁入成年期的成年禮。同時在拉丁美洲傳統習俗中,這也表示這名女性正式進入社交圈,可被公開追求。
這樣的習俗隨著拉美移民與其第二代在美國日益增加,也融入了美國許多地方的當地文化中。經濟學人雜誌最近即報導了在有眾多拉美裔人口的德州,有越來越多的非拉美裔家庭的女孩們,因為學校中拉美裔同學的影響,也想要辦Quinceañera這種的儀式。一方面這表示拉美裔人口在美國各族群中,文化影響力的增強,而潛藏在文化影響的表面下,則可以發現拉美族裔占美國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的趨勢。因此,在幾十年前就有美國學者疾呼美國移民政策會導致美國「越來越不像美國」。
但是這一點顯然是多慮了。因為,一方面拉美族群對美國的認同頗高,並沒有像台灣那個組黨要支持中國統一台灣的中國外配族群;另外一方面,美國身為移民國家,其社會文化風貌本就是一個不斷快速變化的集合體;在美國的不同時代中,曾經被歧視的是原住民、黑人、猶太人、中國人、天主教徒、愛爾蘭人、義大利人、日本人等等,後來都能夠成功融入美國社會,並將他們的文化特色納入美國本身的文化,創造出更多更獨特的美國文化。這樣的適應力,才是讓美國國力持久不衰的關鍵;而且,這也是其他想搶美國文化霸主寶位的國家所遠遠不及的地方,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同時我們也應該體認到,隨著人口組成的變化,美國在內政、軍事與外交層面都會有相對應的變化;例如,美國漸漸撤離中東與非洲,將其核心利益範圍調整為太平洋與美洲地區,除了現實軍力的考量外,也與其人口比例中亞裔與拉丁裔族群增加有關。
回到台灣的角度上,台灣要如何因應國內的多元族群與新興外配文化呢?美國的故事,或許是我們挑戰未來變化的參考案例。
延伸閱讀:《經濟學人》之文章〈The power of a 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