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該這樣簽嗎?(上)

友善列印版本

馬政府急切要和中國訂定服務貿易協定,大幅開放中國服務業來台營業及投資,但民間卻有極大的反對聲浪,我們可由觀念、程序,以及經驗三方面來看這種服貿協定有多離譜。

在觀念方面,馬政府至少有八大錯誤或忽略之處。

第一、經濟並不是愈開放愈好,馬政府相關人士卻為了推動其結合中國之政策,多年來一再以自由開放是正確而必走的路為藉口,而快速對中國開放。經濟學其實從未證明完全開放或自由放任是最好的。這問題本專欄已有多篇文章詳細說明,這裏不再重述。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提格里茲在其失控的未來(Free Fall)一書中的第九章即是特別為指出自由放任不是最好而寫。最近南方朔先生也引述哥倫比亞大學的沙克斯(Jeffrey Sacks) 的近著中所說,指出有些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人只要談到經濟問題就把「市場」和「自由貿易」這幾個口號當萬靈丹,並把「鎖國」和「保護主義」等口號當成黨同伐異的武器。沙克斯把這種人批評為「人云亦云的二流小和尚」(Acolytes)。以台灣的用語來說,這種假經濟學之名用錯誤口號騙人的人士,更像是假神之名來騙人的神棍。而馬政府人士對服貿協議也是未深入研究瞭解,就以自由開放之名簽了,並要迫全民接受。但由以下將談到的一些問題,就可知服貿的自由開放並不保證是件好事。

第二、服務業的開放比製造業有更多顧慮,馬政府卻更草率也更黑箱作業地開放。新加坡是公認經濟很自由開放的國家,國民黨一向也想以新加坡為榜樣,但李顯龍總理最近指出,貨物只要將關稅除去就是打破貿易障礙了,但服務不僅有經濟問題,更有政治的敏感,一旦因項目開放錯誤,導致國家經濟垮了,政府是要負起責任。李顯龍說,正確的政治將允許政府實施廣泛地分享財富,並保持社會多元化的政策(2013年7月6日工商時報A4版)。馬政府顯然不懂這道理。以財富或所得分配的問題來說,一般商品的自由貿易或開放可能對一些產業有利對一些不利,因此資本家和勞工也有人獲利有人受害,而正常的政府仍要努力設法讓受害者得到補償,並維持階級間的平衡。但兩岸服務業的開放,能因而到中國發展而獲利的幾乎都是大企業和財團,因中國服務業到台灣發展而被排擠倒掉和失業的卻多是無法由中國之開放獲得機會的中小企業和勞工。所以這種協定對所得和財富分配及社會公平是極為不利的,根本不該簽訂。

第三、許多服務業是欠缺國際競爭力之企業和勞工僅存的活命之處,盲目開放將造成嚴重的失業和社會問題。我國在製造業產品方面已是高度對外開放,能存活的企業和勞工總有一點國際競爭力。而國際競爭力不足的企業和勞工則在那些不必和外國直接競爭,也就是不易貿易或非貿易財的產業中求生,大部分服務業都屬這類產業。所以我一向極力主張要改善及發展這些產業,以讓較缺國際競爭力的人民有個發展空間,從而降低失業率及所得分配的不均。這些產業中有不少和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有關,因此對歐美甚至日本開放時,他們入侵的能力及造成的傷害也許有限,但對語言習慣相似的中國開放時,中國企業可挾其更久的歷史、更高的知名度、更低的所得水準、更大的規模,以及讓人和資金逃離中國的目的而大舉入侵,從而排擠掉許多國內企業和勞工的存活空間。腦筋正常的政府若瞭解這嚴重性,一定不敢亂開放。

第四、服務業和生活及文化常結合在一起而成為相互支援及影響的生態體系,牽一髮動全身,亂開放某項服務業就像亂引進福壽螺一樣,可能造成生態浩劫,很多本土物種都要受害或被吃掉。文化出版界對開放中國印刷業的強烈反彈的原因之一,就是台灣原有的多元著作出版生態體系將被毀壞,很多人將失去著作出版乃至言論的自由。批發零售業若被掌握,對所有生產事業也有同樣影響。學學文創志業的徐莉玲董事長即批評說:「政府是在引導一個方向,未來唯有與中國合作的企業才能存活」。

第五、政府官員以有競爭才有進步做開放的藉口,乃是沒唸好經濟學的說法。競爭或許是進步的重要因素,但多數服務業國內已有激烈競爭,並不須再引進中國的競爭。而競爭即使帶來一些進步,它卻不是以讓大家都進步的方式達成,簡單經濟學的自由競爭模型早就說它會讓較缺競爭力的企業倒閉及勞工失業。在已是自由競爭的服務業中引進大量中國企業,就算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和台灣企業相同,而且未採用不公平競爭的手段,完全競爭的理論也告訴我們說最後要有和新加入之廠商數相當的廠商倒掉退出市場,而這其中誰能保證都是新來的中國企業?如前所述,我國許多內需服務業中的小老板和勞工是較無國際競爭力的,而中國來的企業卻可能有大資本甚至官方資本支持,或有離開中國住到台灣的目的,因此最後倒掉而失業的恐怕多是台灣企業。難怪有人批評這樣亂開放的政府和官員是不管人民和中小企業的死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