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 = 無文化?:日據復辟之再思考

友善列印版本

據七月十八日中國時報觀念平台所載之〈去殖民化、去皇民化 何錯之有?〉一文,李姓作者將「日據」取代「日治」之說法,視為去殖民化、去皇民化之象徵。但筆者以為,此文充滿著大量的歧視、錯誤與偏見性的修辭,有必要釐清。

第一、此文作者並引用美國學者杭亭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之論述,認為當今的美國雖也號稱多元,但仍是盎格魯撒克遜為主體;日本人則是大和文化而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因為多元文化就是無文化,就是無根的文化。英美皆非如此,因此台灣也不該被視為多元文化主體之國家,將台灣視為多元文化為主體之社會,等若否定了中華文化才是這塊島嶼的主體。

姑且不論,美國與日本如何,我們就該如何的奇怪崇洋心態,筆者認為,該文作者所謂美國仍以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為主體的論述,應當也是從杭亭頓《誰是美國人》一書所發展而成。但筆者想要提醒李姓作者的是,請不要忘記,杭廷頓所呼籲的盎格魯主體性,其目的在於對抗日益增加的拉美裔人口與其日漸強勢的文化,也才會有此呼聲。杭廷頓的論述,並不等若現實就是美國以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為主體。

另外,最明顯莫過於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詮釋美國憲政主義時所採取的價值中立論述,正因為民族、文化與宗教等各領域的衝突難以進行調和,因此羅爾斯希望將政治行動框架於一個有限的憲政場域當中,在其中避免文化、民族與宗教歧異造成的可能衝突。簡言之,羅爾斯與杭廷頓的論述,不就是對美國現實多元文化的觀察、理解以及應變之道嗎?

再者,多元文化就是無文化、就是無根的文化更是荒天下之大謬。根據加拿大學者金裡卡(Will Kymlicka)在《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一書中所闡述的概念,多元文化理論的建構,目的就在於施行族群平等的同時,使得對少數族群文化與權利的尊重能夠得到確定。獨尊單一文化為主流並惡意忽略少數的作法,是種堂而皇之的文化沙文主義,更是讓台灣逐漸改善的多元尊重風氣,大開倒車。另外,日本當然是大和文化為主體之國家,但其過去粗暴對待蝦夷人及其文化的作為,是上個世紀的落伍觀念。如今在以此過時邏輯來阻礙台灣多元文化的建構,不知究竟是學以致用,還是學者誤國?

第二、此文認為,台灣雖有原住民以及近年來的新住民,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來台的唐山祖先,並認為即便把李姓作者燒成灰,他還是擁有中國的血源,也不妨礙他同時是台灣人。

筆者認為,李姓作者的中國民族主義情懷確實令人讚嘆與同情,但根據林媽利教授《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一書中的科學技術檢驗結果,她告訴我們,台灣人血統與中國人本有歧異。只能說,不用把李姓作者燒成灰,就可以知道他不一定有中國的血統。況且這種滴血認親的行為,在當代以文化與價值作為民族主義論述與自我他者區隔標準的時刻,更是落伍而前現代的思維。

我們的祖先,因為各種理由先後選擇離鄉來台,這種移民的契機,使我們的祖先與我們都不同於當初選擇留在原鄉的人們。正如同盎格魯美國人會說:「我的祖先來自英國」,但絕對不會說:「我是美國人也是英國人」一樣。更何況此文主動遏制原住民與新住民兩大族群之發聲權利,不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漢族沙文主義嗎?無知於台灣新生兒每四個就有一個新台灣之子,而獨尊中華文化與漢人血統,根本就是動搖國本之學說。

簡言之,此文以多種主義與觀念來包裝其保守反動的中華沙文主義,並且絲毫沒有認真討論任何關於「日治」與「日據」論述上的差異,便直接將「日據」視為去皇民、去殖民之象徵而沒有解釋兩者的關聯性,這不僅讓筆者感到困惑、亦無從反駁其超連結的跳躍邏輯。更有甚者,僅以這些錯誤的思想陳述來包裝其「日據」用詞,強調「日據」優於「日治」,更是讓人一頭霧水其思維的斷裂。這種程度的日據復辟,還是免了吧!

 

[新聞] 行政院:公文統一用日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