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習會的八個觀戰重點

友善列印版本

一貫的,如服貿、貨貿等重大對外政策般,馬政府這次又再度採取了類似的決策模式,讓大家在睡前腦袋不清的邊滑手機時,得知了馬習會的驚天消息。一時間,媒體眾說紛紜。無論是偷偷或不偷偷,根據現有的報導,有關馬習會,大至上我們可以知道以下資訊:

第一、北京方面主動邀約馬會面;第二、雙方會面後,不發表協議、不發表公開聲明;第三、馬團隊已經與立法院長王金平報告過;第四、馬總統自己將在會晤前召開記者會說明細節;第五、行政院長以降之官員亦會在馬習會前於立法院說明該次會晤。

熟悉體育賽事或電玩競技的朋友必然知道,無論文字分析或影像轉播,都免不了對各種賽事進行賽前分析,並透過這些賽前分析,歸納出一些有趣的觀戰重點。此文正是希望透過目前有限的資訊,提供馬習雙強對決前我們可以注意的八個觀戰重點:

第一、馬團隊在距會面時間所剩無幾的星期二深夜,主動透露消息給各家媒體。一方面,目的在讓反對者難以在短時間內集結體制內或體制外的箝制力量;另一方面,自己透露至少比媒體報料來的強,又能抗辯此後必然出現的「黑箱」批評,強調自己只是比較晚說而不是沒說。

第二、在離2016選舉僅剩兩個多月的情況下,面對馬習會如此鉅變,各家在野勢力究竟要不要投入抗爭?各勢力投入與否的決策是不是要相互協調?反對運動如果就此開展,會不會激進化?激進化甚至暴力化的反對運動會不會減少選票?馬出此招,等若是給各個在野勢力出了個天大難題。

第三、馬習會面談些甚麼大概都是板上釘釘,早就透過層層傳話事先談妥。畢竟真要談甚麼秘密,用網路視訊說說就好,沒必要見面才脫軌演出。但無論是兩人會面隻字片語背後所隱含的政治訊號,或國際新聞效應釋放給全世界的政治形象,兩者應都是吾輩應當關心的重中之重。

第四、馬上任七年,過去時有耳聞馬習會,但皆因各種外部因素而未成。如今,中方提出而馬首肯,勢必是因為某些外部條件之變化(例:美國因素、馬提出了讓北京無法拒絕的條件、北京有不得不這麼作的理由)。持續追蹤馬習會之成因,相較於結果與影響,亦為未來重要的功課。

第五、拉長歷史縱深來看,此次馬習會並未超越過去辜汪會談的格局,提供場地並擔任調停(斡旋)第三方的也還是新加坡。甚且,馬習會不僅沒有如馬政府一貫強調的,在像APEC這種國際會議中採取「對等模式」會面,更沒有延續辜汪會談的「專會模式」,反而只是「巧遇模式」。這無疑也是一種主權立場的矮化與退化。

第六、朱習已會,尚且無法改變選情;馬習再會,似乎也無法改變風向。如此看來,馬會習的目標,應當不在拯救國民黨至今一敗塗地的選情,而是在為自己八年總統卸任後的「身後之勢」與「身後之名」奮力一搏。

一方面,馬習會可成,背後必有華盛頓的首肯。一個能夠忠實貫徹「北京─華盛頓共識」的中華民國前總統,就算無法再選總統,他對中國國民黨乃至於台灣政局,都還是能夠發揮一定的影響力。真的不濟,失勢之餘亦應可得此兩強之庇護;

另一方面,第二任總統追求自身歷史定位是舉世皆然之常態,馬習會之成,不僅為其諾貝爾獎之路鋪下康莊大道。更重要的是,在崇高的和平光環正當性與中美兩強硬實力之下,強調「維持現狀」的蔡英文,或許也只能蕭規曹隨的成為國際結構下的囚徒,往和平統一的方向前進。

第七、「鞏固台海和平、維持兩岸現狀」作為馬習會談之宗旨,等若繼續2005年「連胡公報」路線,推行沒有正式協議的「兩岸和平協議」。而且,沒有白紙黑字,反而有更多操作的空間。此舉除了老調重彈的把北京口中的台灣問題從「國際問題」鎖進「國內問題」以外,更重要的,也是壓縮了蔡英文現在談的「維持現狀」,以及這個維持現狀未來發展的空間。

第八、馬習會這件事情再再證明,「9.2趴總統不俱民意基礎已經跛腳」或「馬團隊僅剩看守功能」等符合一般民主國家憲政慣例的判斷,無法適用於台灣這個不完全民主國家。同理,一個正常國家不會和一個9.2趴總統談判的宣稱,更是將民主國家的邏輯誤用在中國身上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