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殖民
音樂藝術
張肇烜
五月 02,2017
【人心人術】從次等國民到漢奸到台奸 奧運奪牌的台灣傳奇音樂家:江文也
你可知道,台灣奧運奪牌第一人,不是運動員,竟是一位台灣音樂家!他是台灣音樂界的傳奇人物江文也,日本人認為他是台灣人,過去的台灣政府卻認為他是漢奸,到了共產中國,他又被視為台奸,被下放勞改...... 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設有藝文競技項目,台灣新銳作曲家江文也以《台灣舞曲》擊敗各國好手,奪得評審團特別獎,他是台灣有史以來在奧運奪牌的第一人。...
教育文化
P’Ming
12 月 18,2016
淺談東南亞研究:誕生、成長、移轉、挑戰
台灣在地理上鄰近東南亞,但是在心理上卻距離東南亞相當遙遠。在課本有限的內容之外,台灣人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來自於充滿偏見的觀光節目;對東南亞政治的(不)了解,來自於枯燥難懂的國際新聞;對東南亞人民的印象,來自於被汙名化的逃跑外勞,以及講著陌生語言的外籍配偶。對於東南亞的無知,多少反映出東南亞研究長期以來在台灣不被重視的情形。東南亞研究,是一個伴隨東南亞歷史而發展出來的學術領域,...
媒體觀察
萬宗綸
五月 02,2015
台灣人的英語自我殖民:從媒體嘲諷李全教談起
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絲毫看不出好笑的部分。台南市議會的議長李全教召開所謂的「國際記者會」後,被部分媒體揶揄嘲諷,針對國際記者會沒有國外記者提出質疑是在合理範疇,但最令人難過的是那些被認為本土派的媒體,包括《自由時報》、《壹電視》和《三立新聞》在內,分別用「像韓國人在講英文」、「台式英文」和「口音很重的東南亞腔」來對李全教進行人身攻擊。這玩全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新聞操作。 我先說明,...
書評書介
林唯莉
4 月 25,2015
【書評書介】存在的意義 ─談《灣生回家》
書名:《灣生回家》 作者:田中實加 初版:2014年10月1日 近年來,「灣生」這個被日本和中華民國雙雙遺棄的歷史人球,逐漸受到注意。包括郭強生的長篇小說《惑鄉之人》(2012)、由鐵支路創作體推出的舞臺劇《灣生回家》(2014),以及本書暨不久後即將上映的同名紀錄片。「灣生」凸顯出台灣殖民地史的駁雜性,是誰或不是誰、認同哪裡或不認同哪裡,始終是一則不斷與他者對話、...
文化研究
Snayian
10 月 25,2014
【時事想想】「台灣光復節」談「你光復了沒?」
這個問句搭配剛剛過去的「台灣光復節」似乎很應景,但一定也有人摸不著頭緒,到底是要光復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也許我們要先理解「光復」這個名詞的意義。從字面上來解釋「光復」兩個字,指的是「把失去的再收回來」,而台灣光復節便是為了紀念、慶祝失去的台灣被收回來。 等等!台灣一直都在這,島上也一直有人居住生活著,那到底是被誰失去?又是被誰收回? 根據維基百科,...
朱真一
9月 15,2014
你們台灣人不要有意識形態
看到藍士博在9月1日的大作〈展書如見人,峨然矗百年──史明及其《台灣人四百年史》再版的時代意義〉,我特別注意看因為史明的書是我最常用及偏愛的參考書。看後第一個聯想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大學教授,會議中的發言「你們台灣人不要有意識形態」。 先說藍文中我印象深的幾點,藍先生說「證明台灣獨立並非只是悲情、苦悶的訴求,而是具備本土立場的政治思潮」,但是「殖民地社會的台灣迄今猶未正視的精神資產...
Mattel
6 月 30,2014
【週一想想】中國皇族出巡台灣
「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有的政客都是這麼「聲稱」。只是,事實證明,馬英九統治下的台灣,猶如中國的殖民地。許多支持馬政府的娛樂圈藝人開口閉口都以「內地」稱呼中國,時光彷彿回到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台灣,因為當時台灣人也稱呼日本為「內地」。上週六甫落幕的金曲獎頒獎典禮,令人見識到這些在中國尋求發展的台灣藝人舔中嘴臉,「內地」、刻意的捲舌音充斥全場,...
林瓊華
6 月 11,2014
諾曼地登陸七十週年,台灣看見甚麼?
在這諾曼地的海灘上,仍開展著激烈、命運未卜、決定性對決的記憶。在這諾曼地的海灘上,寧謐的海灘,依然漂流著為拯救歐洲而奉獻生命的戰士們的靈魂。 在這安靜的海灘上,任憑時光流逝,任憑季節流轉,吹拂著唯一的風,自由的風。這風今天依然吹著… ...
蔡曉林
3 月 14,2014
【想想看電影】那是最惡劣的年代,還是最美好的年代?──初探從《賽德克巴萊》到《KANO》中的殖民反思
近期課綱微調的議題炒得轟轟烈烈,在尚未上映前,以日治時期為背景的國片《KANO》也被熱烈地討論。有人從預告片中質疑本片是否過於親日媚日,把被殖民的一九三零年代再現得過於美好,也不少人將本片與導演馬志翔、監製魏德聖的另一部日治時期歷史電影作品《賽德克巴萊》相互比較其中的殖民歷史,尤其是片中如何再現日治時期的形象,更是觀眾關注的焦點。 首先,《賽德克巴萊》...
Ko Tsì-jîn
3 月 07,2014
【我看台語片】 KANO獨白,Time to Go Home
叫好叫座的《地心引力》(Gravity)橫掃全球票房,也拿下許多電影獎,包括剛揭曉的美國奧斯卡最佳導演等7個獎項,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飾演的主角遭逢意外,設備毀損,漂流太空,此片彷彿其個人獨白,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飾演的另一角色戲份不多,但很有份量,在主角即將放棄生存意志之際,如天神般降臨漂流太空艙,提示:Time to Go Home。...
1
2
›